【养生】白露将* 秋意渐浓 益气防燥 养生之要


——白露将* 秋意渐浓

益气防燥 养生之要


每年9月8日前后,开始进入白露节气,此时天气逐渐转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时节,气温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来了。而且早晚温差加大更为明显,若不及时添加衣物,极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胃肠疾病、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此时也易诱发或加重病情。白露时节,在饮食起居上需注意哪些呢?下面听专家来说一说。



白露气候干燥

养生防“秋燥”


秋季是寒热交替的季节,经过了盛夏酷暑之后,人体会因长时间的暑气耗气伤津,阴阳失调,再加上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很容易患“秋燥”。症状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严重者会出现由干燥导致的鼻腔出血。因此要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如蜂蜜、银耳、藕、菠菜、梨、柚子、石榴、葡萄、山楂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注意及时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特别是支气管炎、哮喘、胃肠疾病、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饮食上应选择清淡、富含营养、少或无刺激性的食物,避免生冷饮食。保证适量的新鲜蔬菜,保持大便的通畅。同时少吃黄鱼、带鱼、虾、蟹和肥肉,并戒烟戒酒,减少发病的机会。


处暑十八盆

白露勿露身


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过后,穿衣服就不能赤膊露体。特别是病人、老人、体弱者,更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加减衣服。还要注意腰腹部、膝关节保暖,不要“刻意”露出后背和肚脐。夜晚要关上窗户,换上长袖衣裤入睡,将薄棉被备在床头十分必要。



由于“白露”后阴气上升阳气下降,因此衣物可以单薄些,薄而不露,适当“秋冻”。但“秋冻”要因人而异,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年老体弱者,以及体质较弱者是不宜“秋冻”的,此外,有支气管炎、哮喘病、冠心病等人群也不宜“秋冻”,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


运动要适宜

动静相结合


据《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秋天是锻炼的好时节,但因天气变化较大,此时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等。在进行以上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



情绪需稳定

宁神定志常微笑


白露时节,秋气肃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易使人情绪波动。故秋季养生要调摄精神,保持神志安宁而平和,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中医认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还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使心肺的气血调和。所以,萧索之秋,宁神定志保持微笑很关键。



寒从脚起

搓耳泡脚补肾气


“寒从脚起”,对于耐寒能力差的人,在白露过后,要注意足部保暖,尽量减少穿着露趾的凉鞋、拖鞋,雨天还要牢记不要湿脚走路,以防寒气侵体引起不适。从白露起,应注意补养肾气,可以坚持晚上泡脚,用温水泡,水要没过脚腕,时间在15到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而且耳朵有全身各部位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所以常搓揉耳朵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也可以做足底艾灸或足底推拿以调节脏腑功能。





上一篇:【出诊信息】大庆市中医医院双休日专家出诊信息
下一篇:【学习】组织生活畅谈心得体会 奋发有为坚定发展信心——大庆市中医医院外科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
黑ICP备160058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