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案例


病案一

小儿喘咳案(徐金星主诊)

王雪,女,学生,15岁。2017年3月12日来诊。自诉感冒数天,发热,喘咳,胸闷,汗出,自服西药及中成药等,喘咳发热无减轻。其汗出恶风**,不敢在室内走动,动则恶风,舌白脉促急,喘咳无痰,咽无红肿痛,二便尚可,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和营卫以解肌解表,加厚朴杏仁以下气止喘。

王雪,女,15岁。3月12日因感冒数天,发热,喘咳,胸闷,汗出,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家长述其大便干结,3-4日一行,排便困难,艰涩难出,口气臭秽,偶腹痛,食欲不振。其汗出恶风**,不敢在室内走动,动则恶风,舌白脉促急,喘咳无痰,咽无红肿痛,二便尚可,

初诊(2017年3月12日):证见感冒数天,发热,喘咳,胸闷,汗出,其汗出恶风**,不敢在室内走动,动则恶风,舌白脉促急,喘咳无痰,咽无红肿痛,二便尚可,此为营卫失和,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和营卫以解肌解表,加厚朴杏仁以下气止喘。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大枣10,

炙甘草5g,厚朴10g,杏仁10g。

服上药3剂,热退汗止喘平。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嘱其家长不要强迫进食,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治之咳喘,是无热象之咳喘,这是使用本方的一个关键点。本案是太阳中风证兼喘咳,与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的素喘之人患太阳中风证而喘作,虽不尽相同,但其喘咳与太阳中风直接相关,故投之亦愈,既解其表,又定其喘。此类病多发生于体虚之人。


病案二

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治咳嗽(徐金星主诊)

历莱,男,8岁,因发热咳嗽气喘4天来诊。家长给服感冒药后汗出热不解,咳嗽加重,伴气喘,痰多黏稠,不易咯出,纳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

男,8岁,2017年10月9日因“发热咳嗽气喘”4天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初诊(2017年10月9日就诊):历莱,男,8岁,发热咳嗽气喘4天来诊。服感冒药后汗出热不解,咳嗽加重,伴气喘,痰多黏稠,不易咯出,纳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证属邪热壅肺,肺失清肃,治拟清宣肺热。

处方:炙麻黄5,杏仁5,甘草3克,生石膏20克,

贝母10克,桑白皮8克,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

3剂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嘱其家长不要强迫进食,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热,咳嗽大减,痰少,大便已通,原方去桑白皮,加茯苓、薏苡仁10克,白术10克                                                5剂

按:麻杏石甘汤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该患儿服药后汗出热不解,说明邪热已入里迫肺,肺失清肃,故见喘息;热灼肺津,炼液为痰,壅闭于肺,故痰多黏稠,不易咯出;大便干结,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里热的表现。故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加贝母、苏子、桑皮、莱菔子降气化痰。


病案三

李金玉,女,2岁,2017年10月18日患儿腹泻3天,急性起病,泻出物为黄色稀水样便,每日10余次,每次泻水量较多,口渴不止,小便短少,不思进食。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初诊患儿腹泻3天,急性起病,泻出物为黄色稀水样便,每日10余次,每次泻水量较多,口渴不止,小便短少,不思进食。来诊时患儿精*萎靡,头倾不举,面色淡白,四肢周身皮肤干皱,两眼稍凹陷,舌淡质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粪常规正常,轮状病毒阴性。

证属:脾胃虚弱、气阴两伤证.治则:补脾健胃,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人参乌梅汤加减

处方:

藿香5克     木香3 克   葛根10克     太子参10克

炒白术10 克 白茯苓10克   炙甘草3 克     山药10克

石斛5克    乌梅5克      车前子10克

3剂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嘱其家长不要强迫进食,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腹泻渐止,口渴减轻。检查精*较前好转,舌淡红稍燥。症状好转,但形体仍弱,脾胃尚不健,继以四君子汤加减而治,逐渐恢复而愈。

按:此患儿因脾胃健运失职,脾胃不能散布津液,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水谷合污而下,而成脾虚泄泻。且因大量泻水后,津液耗伤所致,故出现口渴引饮,愈饮愈泻,愈泻愈渴,皮肤干皱,两眼凹陷等症状,前人称“久利伤阴”是也。故予七味白术散(此方出《六科准绳》,加用人参乌梅汤加减。方中人参(太子参代)**补脾,白术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湿、和胃健脾,木香行胃肠气滞,葛根生津止渴,又升发清阳,鼓舞脾胃之气上行,而止泄泻,白茯苓渗湿健脾,甘草甘缓和中,山药健脾,乌梅、川石斛养阴生津止渴,车前子利尿、渗湿止泻,起到“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之功用,诸药合用,功能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则上述诸症可愈。


病案四

王某,女,5岁。2017年9月8日初诊:因口颊、齿龈、舌边溃疡,伴发热,烦躁,拒食5天。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外涂冰硼散等**,**不佳。现体温38.5℃,口颊、舌边、齿龈深度溃疡,牙根外露欲脱,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大便干燥3天未解,口唇干燥,舌尖红,苔薄白,脉数。

诊断:口疮

辩证:脾胃积热,心火上炎。

治则:清热**,泻心通腑。

处方:黄连3克,黄芩6克,黄柏6克,大黄9克(后下),竹叶9克,生地黄9克,木通4.5克,生甘草4.5克,薄荷3克(后下),淡豆豉6克,芒硝6克(分冲)。2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7年9月10日二诊:大便通,体温降*37.2℃。上方去薄荷、芒硝,继服3剂,配合冰硼散外涂。症状**改善,局部溃疡趋于好转。去大黄、淡豆豉,继续巩固**1周,口腔溃疡全部愈合。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口疮是小儿时期常见口腔疾患,多由脾胃积热上冲于口,当清热**,化湿通腑。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清泄三焦之湿热;竹叶、淡豆豉清心除烦;大黄、芒硝泻热通腑;生地黄养阴。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卫外功能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由肌表侵入,内应脾胃,风热夹毒上攻,蒸于口舌黏膜,发为口疮。故治当清热**,泻火生津,兼疏外邪。


病案五

患者邢某,男,5 岁 9个月。2017年 1 月 5日初诊。因“盗 汗 2 年余”就诊。2 年来患儿夜间汗出较多,以刚入睡时为主,家长 诉患儿刚入睡的两三个小时内大汗淋漓,伴磨牙、躁动不安, 后半夜出汗量减少,喜俯卧位睡觉,另患儿平素大便 2 日 1 行,质干,呈羊屎状,偶予开塞露以助通便,小便可,无发热、咳嗽、腹痛等不适,纳食尚可。舌稍红,苔白稍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汗证(肺脾气虚)

治则:**止汗通便。

处方: 太子参 15 g 黄芪 20 g 白术 10 g 云苓 15 g

陈皮 10 g 法半夏 6 g 薏苡仁 15 g白扁 豆 10 g

浮小麦 15 g 煅龙骨 30 g 煅牡蛎 30 g决明子 15 g

火 麻仁 15 g 五味子 6 g 柏子仁 15 g

5 剂,日 1 剂,水煎,100ml日2次口服。

2017年 1 月 20日复诊,患儿夜间汗出减轻,以前胸、后背为主,磨牙**好转,大便较前好转,日 1 行,质软,小便可,纳食 欠佳,晨起偶伴喷嚏,流少量黄涕,余无不适。

治则:**止汗,健脾消食。

处方:继用上方加防风 6 g *曲 10 g 山楂 10 g

14剂 日 1 剂,水煎,100ml日2次口服。

2017年 2月4 日三诊,患儿夜间汗出消失,无磨牙症状,大便日 1 行,质软,小便可,纳食佳,无喷嚏,无鼻塞流涕,无不适症状。

按: 盗汗本属阴虚,然徐金星主任认识到小儿多肺脾常不足, 自古明代万全根据钱乙的五脏虚实证治,提出小儿“三有余, 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 肾常虚; 心常有余; 肺 常不足。”又在朱丹溪理论的影响下,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 足”的观点。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且脏腑功能不足,脾胃负担比成人相对较重,加之乳食不 知自节,择食不辨优劣,因此小儿脾胃功能易于紊乱,而出现脾胃病,案中患儿大便干结,2 日 1 行,当辨病位于脾胃而非大肠也。肺为华盖,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小儿肺脏娇嫩,肌肤不密,加之“脾常不足”,脾虚则不能散精于肺,而肺气亦弱, 卫外不顾,故汗出较多。夜间磨牙、躁动不安,责之于心肝,小儿阴常不足,木火同气,心肝之火易亢,肾阴之水不足,水不制火,心火炎上的生理状态,则表现为夜间磨牙、躁动不安。故本案患儿病位主要责之于肺脾,但与心、肝、大肠相关。方取六君子汤健脾**之意,又取参苓白术散补脾养肺之要,且以太子参取代原方之党参,清补之意,滋而不燥,取其生津润肺之功,并加用黄芪既可助参补气健脾,又可益卫固表而止汗。太子参、黄芪、白术补肺脾**而达到止汗之功,五味子、浮小麦敛汗,半夏、白扁豆、薏苡仁燥湿健脾,以防湿困脾胃而大便粘滞不爽,柏子仁、火麻仁、决明子润肠通便,煅龙骨、煅牡蛎敛汗平肝安*,诸药合用共奏**敛汗通便兼以安*之功,故此案患儿药到病除,后加防风固表,*曲、山楂健脾胃消食,继服 2 周,病愈。


病案六

王某,男,5 岁,2017年1月14日初诊。因“腹痛3天”就诊。平素喜吃凉食而发生腹痛,伴食少,腹痛每日发作3~5 次,5~10 分钟 / 次,易哭闹,四肢欠温,大便 3~4 次 / 日,小便清长。查体:患儿*疲,面色微白,舌质红,舌苔白腻,脉沉,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心肺听诊正常,胸透、血常规正常,外科会诊除外急腹症。

中医诊断:食积腹痛。

治法:理气祛寒。

处方:木香 3g  砂仁 8g  佛手 5g  元胡 5g

干姜 5g  人 参 3g  白 术 5g

3剂 , 水 煎服,日 2 次口服。

2017年1月17日二诊。腹痛有所减轻,腹痛每日发作 2~3 次,大便正常;

处方:上方加山楂 5g,继续服药 3 天。3日后腹痛发作 1 次 / 日,腹痛治愈。

按:小儿食积腹痛,多因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或吃不易消化的食品而致,或过食生凉之物而致,导致胃肠功能升降运化传导失职,发生腹痛。此患儿因过食寒凉,寒伤中阳,寒凝气滞,气滞而经络不通,六腑以通为顺,故**应以理气为主,方中木香健脾消食,砂仁**止痛,佛手理气健脾,干姜温散寒邪,白术补气健脾,元胡止痛。诸药合用,**可除。


病案七

薛某,男,8岁,2017 年 2 月 3 日就诊。因“心悸 1 月余”就诊。曾予西药静滴** 20 余天。症见:*疲乏力,肢冷,面色白,头晕多汗,舌质淡胖,脉缓无力。查体:两肺听诊清,心率 68次 / 分,律齐,无杂音。心电图示 ST- T 改变,心肌肌钙蛋白阳性,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120 U/L。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振)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治以温振心阳,宁心复脉。

处方:桂枝10 g炙甘草10 g龙骨10 g牡蛎10 g

党参10 g黄芪10 g丹参 6 g。

7剂,每天 1 剂,水煎100ml早晚分服。

2017 年 2 月 10日二诊。患者精*好转,少汗。继守上方加五味子 6 g,再服 10 剂。复查心电图正常,心肌肌钙蛋白阴性,血 CK- MB 降* 40 U/L。

按: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学风温范畴。患儿素体虚弱,感外邪,心阳不振,故心悸;胸中阳气不足,故*疲乏力,头晕多汗;心阳虚弱,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肢冷面色白;舌质淡胖、脉缓无力均为阳气虚弱征象。本案**以温振心阳、宁心复脉为法,方中桂枝温经通脉,化气助阳;炙甘草**化阳,益精复脉;龙骨、牡蛎益阴安*;党参、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丹参宁心**化瘀;五味子养心安*。诸药合用,可**改善症状。


病案八

赵某,女,13岁,2017 年 2 月 13 日就诊。患儿患病前 15天有吃海产品史,1周前有感冒病史。现双下肢皮肤出现散在红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呈多发,对称分布,大小不一,有的地方融合成片,自觉双下肢有胀感,无关节痛及腹痛。化验心电、胸片正常,尿常规正常,血常规正常,出血、凝血时间正常,除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医诊断:紫癜(血热妄行)

西医诊断:**性紫癜

治则: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处方:牡丹皮 10g  白茅根 10g  生地 5g  白芍 5g

白鲜皮 10g  黄芩5g

用法:将上述诸药煮开后用小火煎 15 分钟,取汁口服 30 ml / 次,2 次/ 日。

2017 年 2 月 20日二诊。患儿双下肢红色斑点消失,病情**好转。复检尿常规未见异常。为巩固疗效,继续口服 5剂,同时嘱患儿家长近期不能吃海产品及能引起**的食物,待身体恢复正常时方可食用。

按:**性紫癜属中医“肌衄”范畴,与过食燥热及海产品有关,是风、湿、热之邪损伤营阴,灼伤血络致血溢于外。风热毒邪侵入腠理,深入营血搏结成毒,致脉络受损而成。方中牡丹皮、白毛根清热凉血消斑,生地、黄芩清热止血凉血,白鲜皮、地肤子清热透疹。


病案九

患儿夏某,女,7 岁 5 个月。2017 年 3 月 7 日就诊。因“遗尿1 年余”就诊。家长诉经常遗尿,每日均遗,夜间难唤醒,白天小便正常,不伴尿痛,纳尚可,余无不适。舌红,苔中部黄腻,脉滑。

中医诊断:遗尿(肾虚兼湿型)

治以调补心肾,固涩止遗。

处方:益智仁 15 g  乌药 10 g  桑螵蛸 10 g  炙麻黄 6 g

菟丝子 15 g  金樱子 15 g  枸杞子 15 g  黄柏 10 g

滑石 15 g  通草 6 g  远志10 g  石菖蒲 15 g

5剂 水少浓煎 日1剂早晚分服

服药均应在睡前 2 h 以上。服药期间,嘱患儿白天不宜过度玩耍,以免夜间疲劳贪睡,晚饭后注意控制饮水量,并嘱家长临睡前提醒患儿排尿,入睡后按时唤醒 1 或 2 次,从而逐步养成自行排尿的习惯。

2017 年 3月 12 日二诊。患儿舌苔转为薄黄,夜间遗尿频次减少,继续服用上方10剂,家长诉夜间唤醒患儿自行小便 1 次,方可入睡*天明不再遗尿。

2017年3月 22 日三诊,患儿夜寐欠安,加用茯* 10 g,连服 1 周后,患儿遗尿病瘥,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 遗尿是指 5 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为小儿常见病,轻重不一,病程不一,部分患儿缠绵难愈,**困难,也有持续多年*青春期自愈者。临床反复发作,中医**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小儿遗尿症属“遗尿范畴”,《素问·宣明五气论》中已有“膀胱不约为遗尿”的记载。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发生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肾气不足,下元不固; 或因后天失于调养,肺脾气虚,气虚及肾,导致肾虚; 或因肝主疏泄功能失调所致,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通利水道,且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少腹,若肝经热下注,可使决渎开合失司从而引起遗尿; 或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志不能下达于肾,肾虚不能主水,则膀胱不能固其水液。综上可见,遗尿一证,不仅与肾和膀胱相关,同时涉及肺、脾、肝、心、三焦、小肠等脏腑。正如《素问·经别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徐金星主任认为遗尿一病本虚标实,且以虚证居多,本案患儿病程已久当属本虚,而苔中部黄腻,脉滑乃实证之征象,故本案即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虚实兼顾。方取桑螵蛸散交通心肾之义,缩泉丸温肾止遗之要,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枸杞子滋补肝肾,金樱子固精缩尿,益智仁温肾暖脾,固精缩尿,乌药温振脾肾气化,使肾气足,膀胱固,气化复常,菟丝子补肾固精,远志、石菖蒲、茯*开心窍、安心*与上列补肾药同用,有交通心肾的作用; 黄柏、滑石、通草清下焦湿热,全方共奏交通心肾,固精止遗兼清湿热之效。另有学者认为小儿遗尿是因为*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所致,因此**可以刺激*经**为主导。麻黄所含的麻黄碱有兴奋***经系统的作用,如大剂量使用能兴奋大脑皮质层和皮层下**,从而加强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使主动抑制排尿成为可控。此外,麻黄还能延缓睡眠深度,使其*经活动处于激励的状态,提高大脑对夜尿警觉点的兴奋性,这同样能增加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终联合作用强制*经系统加强控制,避免遗尿的发生。


病案十

张某,男,7 岁,2017 年 4月 3 日来诊。腹痛绵绵 3天,喜温喜按,时作时止,得食稍缓,纳食减少,大便稀溏。既往有类似病史。查体:面色少华,*疲肢倦,手足欠温,心肺听诊正常,剑突下有轻度压痛,舌淡、苔白,脉缓。腹腔 B超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能。

中医诊断:腹痛(脾胃虚寒)

西医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治以温中理脾,缓急止痛。

处方:甘草 15 g  桂枝10 g  白芍10 g干姜10 g

党参 10 g

3剂,每天 1 剂,水煎服。

患儿服药 2 剂,腹痛即消失,故原方甘草减为 5 g,再服 5 剂。

2017年4月4日复诊,患者精*佳,纳食、大便正常,手足温。复查腹腔 B 超示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临床治愈。

按:该患儿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脏腑失于温养,脉络凝滞,故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得食则借谷气之温养,故腹痛暂缓;脾虚失运,清气不升,气血不荣,故面色少华,*疲肢倦,手足欠温,纳食减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缓均为脾胃虚寒之象。故**以温中理脾、缓急止痛。方中甘草补脾**,缓急止痛。现代药理表明甘草煎剂对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可**收缩幅度,对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收缩更为**,故认为甘草有突触后抑制作用。桂枝温阳止痛;干姜温脾胃;白芍敛阴止痛;党参补气健脾。诸药共用,可迅速缓解腹痛,减轻症状,疗效满意。


病案十一

患儿,林某,6 岁,2017 年 4月 15 日来诊。因 “ 不自主抽动3月 ” 就诊,患儿抽动症状以咂嘴,摇头多见。情绪紧张,纳眠差,梦多梦话,大小便正常。查体:舌淡红,苔稍黄腻,脉滑数。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腹无特殊。

中医诊断:儿童抽动障碍

西医诊断:抽动秽语综合征

处方:枳实 10 g  姜竹茹 15 g  甘草 5 g  法半夏 5 g

茯* 15 g  白术 10 g  化橘红 5 g  北柴胡 10 g

白芍 10 g  石菖蒲 10 g  合欢皮 10 g  龙骨 20 g

石决明 20 g

7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2017 年 5月30 日二诊,述服药后,抽动症状**缓解,但未继续系统**,现症状反复,眨眼,摇头多见,仍紧张、心烦、焦虑,呓语,纳眠差,大小便正常。予初诊基础上加栀子10g、淡豆豉10g,继续口服 7 剂,服药方法同前,随访病情稳定。

按: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和多发性的运动肌不自主抽动,伴不自主的发声性抽动及猥秽语言、模仿言语,呈复杂的慢性*经精***的表现 。本病属中医学 “ 慢惊风 ”、“ 瘛疭 ”、“ 肝风 ” 等范畴,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张霞等认为,本病的病机乃痰阻气机 ,但痰阻日久,多可化热,故**上当以痰热为主线,以心肝胆为**,以温胆汤清热涤痰止痉。笔者认为一诊时患儿主要表现为抽动、情绪烦躁、纳眠差、舌苔稍黄腻,脉滑数等症状,辨证为脾虚痰聚,扰动心*,故以温胆汤为基础,《药品化义》:“ 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开郁佳品。”故重用姜竹茹清热化痰,茯*、白术健脾渗湿,减法半夏、化橘红药量,加龙骨、石决明重镇安*。患儿情绪紧张、焦虑、烦躁,提示患儿有肝气不疏,郁而化热,故予北柴胡、白芍、合欢皮柔肝疏肝解郁。二诊时由于患儿无系统**,故出现病情反复,且出现心烦、焦虑,故在一诊基础上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


病案十二

原某,男,5岁,2017年6月9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纳食不佳1月余,见食不贪,食量偏少,易乏力,大便偏稀,有不消化物,曾口服益生菌类药物、思密达、保和丸等药而**不佳,而求诊于史老师。诊见:患儿面色偏白,体型偏瘦,纳食不佳,易腹胀,大便偏稀。舌淡红,苔白厚腻,脉细弱。

中医诊断:厌食(脾胃气虚)。

西医诊断:厌食症

治则:健脾**、佐以助运。

处方:党参6g  白术6g  茯苓6  陈皮6g

炒*曲6g  内金3g  砂仁3g  炙甘草3g

7付,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6月18日):患儿纳食量较前稍增加,大便形状较前改善。舌淡红,苔白腻变薄,脉细弱。药已中的,效不更法,继服上药7付。

三诊(6月26日):患儿纳食量较前增加,有进食欲望,大便基本正常,家属喜上眉梢,诉近2月属这周饮食**,舌淡红,苔白稍腻,脉细弱。上方去砂仁,加苍术6g,继服15剂,患儿纳食**改善,家属要求继续调理,继而调理2月,患儿纳食**增加,体重较前增加。

按:该患儿以纳食不佳,见食而无食欲,大便偏稀,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为主要特点。厌食、泄泻之本,无不在脾胃。故本案**以健脾**为则,药切病机,故**颇佳。脾贵在于健运,健脾**为先,同时需佐以芳香之剂解脾胃之困,使脾胃之气恢复转运之机。若一见脾虚便妄投补益,一味甘腻峻补,很容易脾胃阻滞气机,脾胃呆困,故投异功散健脾**、佐以助运。


病案十三

余某某,男,7 岁。2017年 7 月 5 日初诊。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1 年余,伴抽动 1 月。患儿近 1 年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多语,常袭扰别的同学,不能自制,烦躁易怒,时有顶撞老师,学习成绩较前**下降,近 1 月来,又添眨眼,耸鼻子,歪嘴,清嗓子。症见多动不安,眨眼、耸鼻子、歪嘴、清嗓子时作,脾气急躁,夜寐汗多,食纳可,大便偏干,2 ~ 3 日一行,小便色黄,夜寐汗多。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1、多动症(肝风内动)2、抽动症(肝风内动)

西医诊断: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2、儿童抽动障碍。

治以清心平肝、豁痰开窍、安*定志。

处方:夏枯草 10g  炒决明子 10g  煅青礞石(先煎)20g  醋柴胡 6g

黄芩 10g  法半夏 8g  胆南星8g  钩藤(后下)10g

石菖蒲 10g  广郁金 10g  炙远志6g  谷精草 10g

蝉蜕 6g  葛根 20g

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并同时辅以针灸**,饮食方面以清淡、营养丰富为主,少食油腻煎炸食品及碳酸饮料。

2017年 7 月 13 日二诊,7剂后患儿多动症状好转,歪嘴症状好转,烦躁易怒改善,继续上方7剂口服。

2017年 7月 20 日三诊,患儿诸症均减,唯清嗓子、眨眼缓解不显。

调整处方:原方去青礞石、醋柴胡、黄芩、法半夏、胆南星、葛根,加制龟甲(先煎)20g,炒白芍 15g,密蒙花10g,炒牛蒡子 10g,蜈蚣 2 条。14 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7年8月4日四诊。患儿诸症减轻。考虑到患儿服药不便,原方去决明子,加天竺黄 10g,麦冬 10g,生地黄 10g,枸杞子 10g,茯苓 10g,炒白术10g,炒谷芽 10g。制成糖浆剂,续服 2 月。同时指导家长合理教育,心理辅导,配合**,随访*今未再复发。

按:此案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共患抽动障碍。对于此案的**,徐金星主任强调本案早期治以清心平肝、豁痰开窍、安*定志,方中药物醋柴胡、黄芩疏散少阳郁滞之热;夏枯草、郁金、决明子清肝心之火,决明子兼泄热通便;煅青礞石、法半夏、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蜈蚣豁痰通络开窍,谷精草、密蒙花、蝉蜕、钩藤、葛根祛风柔痉止抽。诸药合用可使心火得清、肝阳得平、痰邪得祛、阴阳得调,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等症得以改善。后期以滋阴补益肝肾为主,加龟板、生地黄、白芍、枸杞子等滋补肝肾,补阴抑阳,以图全功。


病案十四

患者赵某某,女,3 岁,2017年 8 月 13日就诊。患儿以“咳喘 5 天”为主诉,症见:咳嗽,有痰难咯,喉中痰鸣,喘憋,口中臭秽,手足心热,纳可,眠欠安,大便干,羊屎状,日 1 行,小便色黄量可,平素喜食肥甘厚腻。舌红苔黄厚,咽充血,听诊双肺可闻及哮鸣音。

中医诊断:**(肺实肾虚,偏于上实)

西医诊断:支气管**。

处方:炒苏子 9 g  半夏 6 g  黄芩 6 g  白前 9 g

炙款冬花 9 g  厚朴 6 g  橘红 9 g  炙紫菀 9 g

瓜蒌 15 g  炒莱菔子 12 g  白芥子 4.5 g  甘草 6 g

5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嘱清淡饮食。

2017年 8月 18日二诊。5剂后患儿症减,偶咳,有痰,无喘憋,纳可眠佳,大便干,日 1 行,小便可。舌红苔厚略黄,咽红,心肺正常。上方去炒莱菔子、白芥子,加当归 9 g、党参 12 g,继服 5剂后咳喘消失。

按:患儿首诊虽处**发作期,但其**症状已基本控制,其证当属上实下虚,且以上实为主,选用苏子降气汤加减,去温肾之肉桂,以治肺实之药物为主,清热化痰、降气平喘,取急则治其标之意,故以炒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半夏燥湿化痰降逆,黄芩清热燥湿,白前降气化痰,炙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厚朴下气宽胸除满,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炙紫菀润肺化痰止咳,瓜蒌清热化痰、宽胸理气,炒莱菔子消食除胀,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甘草和中调药。复诊患儿湿热之象已除大半,效不更方,故二诊时虽咳喘缓解,仍谨守病机,守方加减而收功。去莱菔子、白芥子,加党参补脾肺气、**生津,增补诸药之药效;当归调气**、润肠通便。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病案十五

患儿,刘某,男,4 岁,2017年9月3日就诊,因“食少 15 天”就诊。患儿食少,有时甚*拒食,家长称患儿近 15 天吃少量米饭,主要吃巧克力、香蕉、糖果为主食,患儿易哭闹,腹胀感,大便干燥。查:患儿面色少华,肌瘦肤干,精*尚可。唇红,舌质白腻。腹部微胀,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胸透:心肺正常,化验肝功、血常规正常。

中医诊断:厌食症。

治法:消食导滞。

处方:山楂 10g  麦芽 5g  鸡内金 5g  白术 5g

枳壳10g  陈皮 10g  厚朴 5g

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用法:上述诸药水煎,将水浸过药剂 2 横指,用水将药烧开,再用小火煎 20~30 分钟,取汁口服,2 次 / 日。

2017年9月10日二诊,上述症状有**好转,复取中药 7剂继续口服巩固;

2017年9月17日三诊,上述症状尽除病愈。

按:厌食症是小儿内伤乳食,食欲减退甚*不食的一种慢性胃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偏食,任小儿所欲,以吃零食、水果、香肠为主食,或过多喂养副食,或药物的攻伐太过,或小儿的情绪变化,或患儿有局部或全身的**影响肠胃功能,此均能使小儿脾胃受损,消化功能低下,运化失常,出现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导致功能发育的停滞,而出现厌食症、食积等症。脾胃为后天之本,尤其是小儿生机旺盛,正在成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在质与量的方面,都要有**的选择。正确的喂养,则顿顿无伤,有时有节,才能营卫协调,正气充沛,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又能预防诸病。方中山楂、麦芽消食健脾,鸡内金助胃纳,白术补脾温胃,厚朴温胃消胀,陈皮消食积,诸药相使,疗效可佳。


病案十六

患儿薛某,男,8岁,2017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眨眼、摇头、撅嘴、耸肩2年余,加重3个月。现病史:患儿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眨眼,曾以眼病在眼科就诊,时轻时重,3个月后出现撅嘴、摇头表现,而后出现左手不自主抖动,有时四肢晃动。在当地医院诊为多发性抽动症,给予氟哌啶醇、安坦等**,一度好转,因惧其药物副作用而停药,遂又发作如前。近3个月来**加重,而求中医诊治。诊见:形体消瘦,面色红赤,双目不自主眨眼,摇头,撅嘴,耸肩,时有左手不自主抖动,四肢晃动**,幅度较大、有力,急躁易怒,睡眠不安,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数。查脑电图正常,肝肾功能检查正常。

中医诊断:肝风证。

西医诊断: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辨证:肝风内动,痰火内扰。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息风。

方药:小柴胡汤合栀子豉汤、升降散加减。

处方:柴胡6g  黄芩10g 栀子6g  淡豆豉6g

蝉蜕6g  炒僵蚕9g片姜黄6g 大黄3g

生白芍15g 全蝎6g 甘草6g  羚羊角粉1g(冲服)

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7年10月17日):眨眼**好转,摇头、耸肩、甩手减轻,情绪稍稳定,睡眠好转,大便通畅。药已中的,守法再调。上方去大黄、羚羊角粉,加天麻6g   7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7年10月24日):症状基本消失,偶有摇头、甩手,睡眠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见缓象上方去黄芩、栀子、淡豆豉,加生龙骨12g、茯*12g,以镇心安*。14剂,日1剂,水煎服。

四诊(2017年11月8日):服上药后,诸症消失。为防复发,上方去柴胡,加白术10g、当归6g、陈皮6g、砂仁6g中药配方颗粒,15剂,日1剂,分2次冲服。15剂后,病情未见反复,守法调理*8月末停药观察。随访近1年未见复发。

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儿素体内热,多食肥甘,蕴积化热,痰火内生,引动内风,风痰上扰则眨眼、摇头、耸肩、甩手等诸症丛生。面红赤,心烦易怒,急躁不安,舌红苔黄厚,脉弦数为痰火内盛之象。故取小柴胡汤合栀子豉汤、升降散加减清肝泻火,化痰息风而收功。此患儿表现眨眼、摇头、撅嘴、耸肩2年余,久治不愈者,乃肝胆火郁,痰火内扰之故。郑师取小柴胡汤合栀子豉汤疏解肝胆,清宣三焦之火热;合升降散化痰散火,平肝息风。此乃三箭齐发,使痰火邪风无处之藏身也。



上一篇:2018年案例
下一篇:没有了
黑ICP备160058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