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案例


病案一

肺炎案(徐金星主诊)

刘周,男,15岁,2018年1月5日初诊。感冒并发肺炎,口服头孢,静点阿奇霉素,身热虽退,但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伴**,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身关节痛,舌苔薄白,脉浮弦。

刘周,男,15岁。2018月1月5日因来感冒并发肺炎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初诊(2018年1月5日):患者外感风寒之邪,经抗生素**,身热虽退,但风寒之邪未解,风寒外束,经脉不通,则**,周身关节痛;风寒之邪导致营卫失和,卫失温煦,开合失司,则恶风,背部发凉,阴囊湿冷;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肺主皮毛,风寒束表,肺失宣降,则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舌苔薄白、脉来浮弦为风寒外束之舌脉。证属太阳中风,寒邪迫肺,气逆作喘。

治法:解肌祛风,降气止喘。

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2克    白芍12克    生姜12克   炙甘草6克

大枣12克    杏仁10克     厚朴15克。          7剂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嘱其家长不要强迫进食,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 服药7剂,咳喘缓解,仍有汗出恶风,晨起吐稀白痰。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12克    杏仁10克     厚朴15克

按:本证属太阳中风兼肺气上逆证,其咳喘为风寒袭表、肺气宣降失常所引起的,故**应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加厚朴、杏子降气平喘。并注意避风,以防复感风寒之邪。


病案二

痞证(徐金星主诊)

杨芳芳女14岁胃脘痞满,2018年4月15日就诊,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4-5日一行2年余,疲乏无力,舌淡紫苔薄黄腻有齿痕脉滑数。患者饮食不节(洁)、学习压力过大、劳累过度使脾胃运化功能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故胃脘痞满,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见。此乃痞证脾虚湿盛型宜采用健脾和胃去湿调理肝脾之法。

杨芳芳14岁胃脘痞满,2018年4月15日就诊,胃脘痞满,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4-5日一行2年余。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主诉胃脘痞满,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4-5日一行十余年疲乏无力。

初诊(2018年4月15日):证见胃脘痞满,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4-5日一行2年余年疲乏无力,舌淡紫苔薄黄腻有齿痕、脉滑数。病变部位涉及肝脾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肝主疏泄调达气机令脾胃气机调畅使脾胃运化清阳之气,患者饮食不节(洁)、学习压力过大、劳累过度使脾胃运化功能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治以健脾消痞和胃去湿之法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

人参15g    炒白术15g  生黄芪15g 黄连10g

陈皮10g    清半夏10g  茯苓10g   佩兰10g

防风 10g   羌活10g    柴胡10g    白芍10g

白蔻10g    鸡内金10g  生甘草10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2018年4月22日痞满好转,食后呃逆嗳气减轻,疲乏减轻,大便2日一行便质稀,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滑略数。脾虚湿盛证已见好转,继用健脾和胃去湿调理肝脾之法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

人参15g 炒白术10g 生黄芪15g 黄连10g

陈皮10g 清半夏5g  茯苓10g    佩兰10g

防风10g 羌活10g   柴胡10g    白芍10g

白蔻10g 鸡内金10g 生甘草10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法、禁忌、特殊医嘱同上。

三诊2018年4月29日痞满症状无,食后腹胀呃逆嗳气症状无,大便1日一行便质正常,疲乏症状基本好转,舌质淡苔白脉细略数,五行相生,土不涵木,血少不能养肝。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运用健脾和胃祛湿之法,脾虚湿盛已去当以疏肝理脾养血以善其后逍遥散加减。

处方

人参15g 白术15g 柴胡10g 当归10g

茯苓10g 白芍 10g炒白术 10g薄荷10g

山药10g 阿胶10g  夜交藤10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法、禁忌、特殊医嘱同上。

一周后,患者未到医院就诊,电话随访*今,未复发。

按: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则胃脘痞满,食后腹胀呃逆嗳气,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大便溏粘溏疲乏无力。肝主失疏泄进一步影响脾升发阳气之功能。本案患者学习压力过大,思虑过度、劳累使脾胃运化功能,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故采用健脾和胃去湿调理肝脾之法。首诊、二诊采用健脾和胃去湿调理肝脾之法,方用升阳益胃汤方,为李东垣**劳倦伤脾、温热中阻、营卫不和的名方。“升清阳”者,升脾之阳;“益胃”者,益胃之气。乃足太阴阳明药也。“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若七情内伤,劳倦过度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故三诊用逍遥散健脾疏肝养血以善其后。本案抓住导致脾虚湿盛肝郁关键病机,运用经典,指导临床,以获良效。


病案三

朱某某,女,7岁

初诊:2018年5月15日

主诉:发热、咽痛2天。

现病史:患儿于2天前,起居不慎外感后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9. 5℃,恶寒,咽干口燥,后自觉咽痛**,进食困难,大便干,小便黄。

既往史:既往健康

**史:无

体格检查:精*状态欠佳,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可见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余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脉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5×109/L,c反应蛋白:26.62

呼吸道病原体:均阴性

中医诊断:烂乳蛾

热毒血症

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炎

治法:清热**利咽。

处方:清咽利膈汤加减

双花15g   连翘10g    栀子10g   黄芩10g

牛蒡子10g  玄参10g   桔梗10g   射干10g

浙贝10g    甘草5g    石膏20g

三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利咽贴日1次

复诊:2018年5月18日

患儿服药后,发热渐退,咽痛亦**减轻,查体:双侧扁桃体Ⅱ°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患儿热毒已解,但尚有余邪,故前方去栀子,黄芩、浙、,石膏,加板兰根10g、夏枯草10g、赤芍5g,再服三付,复诊,症状消失,**痊愈。

心得体会:乳蛾相当于扁桃体炎,临床有单蛾,双蛾之分,发于一侧为单蛾,发于两侧为双蛾,又有急、慢性之别,急性并有脓性分泌

物者称为烂乳蛾,慢性称木蛾或死蛾,本案患儿因有发热、咽痛,并见扁桃体肿大及脓点,故可诊为烂乳蛾,明代方隅著《医林绳墨·卷七》曰:“善咽喉之症,皆由肺胃积热甚多,痰诞壅盛不已······于是有痰热之证见焉。焉知壅盛郁于喉,近外作肿,以其形似飞蛾,谓乳蛾·······因食热毒之所使也。”说明本病的病机因素为热毒壅盛,故**以清热解利因为主。


病案四

患儿,王某,男,3岁,

初诊日期:2018年5月17日,以"不欲饮食3月余"就诊。

患儿3月前曾患"病毒性肠炎",病愈后不欲饮食,食量较前减少,且食后腹胀,偶有腹痛、以脐周为主,尚可忍受,偶有恶心,手足心热,时有烦躁,睡眠欠安,无呕吐,喜饮,大便略干,1-2日或2-3日大便1次。曾做腹部超声未见异常。查体:面色萎黄,腹部略胀,无压痛及反跳痛,舌红少津,地图舌,指纹紫滞。

中医诊断:厌食(脾胃阴虚)

治则:健脾益阴消食助运

方药:黄精10g  藿香10g  木香10g   莲子10g

乌药10g  麦冬10g 草豆寇10g   炒麦芽10g

砂仁10g  内金10g  

每日一付,分2次口服。嘱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寒凉油腻之品及甜食。

二诊:2018年5月24日。

患儿腹胀较前减轻,食量较前略有增加。调整前方用药,去草豆護,加厚朴10g,继续服7付。其他医嘱同前。

三诊:2018年6月1日

患儿食欲进一步好转,睡眠佳,大便通畅,舌苔好转。

前方去莲子、麦冬,加茯苓10g继服2周。医嘱同前。

2018年6月15日

患儿无腹胀,食欲増加,饮食恢复正常。

按语:

此患儿为病毒性肠炎后胃肠功能紊乱,造成津伤,地图舌,故为脾胃阴虚而导致厌食。故予养阴益脾,消食**之法,消补并举。小儿厌食症虽然是功能性**,但对于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儿童来说构成极大威胁,而用中药来**则凸显中医优势。该患儿在应用黄精平

补脾胃之气阴的同时,又加用草豆蔻、蕾香、木香等**之药。另加理气健脾之品,如蕾香、砂仁、草豆寇等,温和不峻烈,**调滞,又无耗气伤津之弊,取得了很好的**。

病案五

喉炎(徐金星主诊)

吴智男5岁2018-05-25就诊,喉炎反复发作3个月,声音嘶哑,咳嗽干呕,平素纳差,咽部充血,舌红苔薄白,扁桃体略肿大。咽喉连于肺胃,又是诸经行聚之所,不论感受外邪还是内伤脏腑,病变常反映于咽喉。本病则以虚火上炎居多,多因阴虚肺燥,虚热内生,邪气久羁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升降不利,水液停留而为疾,痰火结于咽喉而发为本病。

吴智男5岁2018-05-25就诊喉炎反复发作3个月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家长述喉炎反复发作2个月,声音嘶哑,咳嗽干呕,平素纳差

初诊(2018年5月25日)吴智男5岁喉炎反复发作3个月,声音嘶哑,咳嗽干呕,平素纳差咽部充血,扁桃体略度肿大,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大便略干。"《张氏医通.卷四》:"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郁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此病由于中虚不运,肺气偏燥,伤及肺液。肺燥气逆,收令不行,故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也此病咳嗽乃无痰之干咳。此干咳与咽喉不利,即火逆上气的也。气往上逆,因火逆也。火之上逆,因肺金燥也故以麦门冬汤合桔梗甘草汤养阴润肺开音。

处方

沙参 10g   太子参10g   石斛10g  玉竹10g

清半夏5g   射干5g     麦冬10g   川贝10g

胖大海5g   木蝴蝶5g   山豆根5g 鸡内金10g

桔梗10g 生甘草5g

免煎中药,日1剂,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一周后,患者未到医院就诊,电话随访*今,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咳嗽干呕,为肺胃之气逆。纳差,舌红、苔薄少津,脉细数,为胃阴不足。因胃津千涸,虚火上炎,炼液成疾,疾阻气逆,刺激咽喉发痒如蚁行,故久咳难愈。正如《金医要略》指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投麦门冬汤加减,肺胃并治,补泻兼施,肺胃之阴得复,炎上虚火得降,则疾消气平,咳嗽得愈。本方用法半夏一味,虽有燥性,但在大量滋阴药中,用其辛温之性反能开胃行津而助润肺,消痰降逆,实非法半夏莫属。桔梗甘草汤清热**利咽止痛。


病案六

患儿,王某,男,11岁。

初诊日期:2018年6月11日。以“间断上腹痛半年余。”就诊。

现病史:近半年间断上腹部疼痛,是有反酸,进食后腹胀,有口气,偶有呃逆,无呕吐。平时食欲欠佳,大便可,小便偏黄。查体:生长发育正常,营养一般,腹略胀,上腹部轻度压痛,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

中医诊断:胃痛(湿热中阻)

**原则:清热化湿,**消滞,和胃止痛。

方药:

黄连6g      虎杖10g       黄精10g      鸡内金10g

藿香10g      木香6g       草豆蔻6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香附10g      佛手片10g     焦山楂10g

每日一付,分两次口服,连服7日。

二诊日期:2018年6月18日

患儿腹痛减轻,食欲增加,仍有腹胀,大便偏干,舌苔好转。故去焦山楂,加莱菔子10g、荔枝核10g以**消胀。继续口服14日。医嘱同前。

三诊日期:2018年7月2日

患儿无**腹痛及反酸症状,食欲增加,食后仍偶有腹胀。去藿香、木香,加枳实6g继续口服14日,医嘱同前。

四诊日期:2018年7月16日

患儿症状消失,食欲正常,二便正常。

按语:

根据患儿症状,可以诊断该患儿为湿热中阻型胃痛,该患儿素体脾胃虚弱,湿热阻结于脾胃,故**以清热化湿和中。方中黄连、虎杖清热利湿和中。藿香、草豆蔻芳香醒脾、健脾化湿和中。木香、香附**止痛。佛手、香附降气平肝。黄精补脾气。焦山楂、鸡内金消食导滞。二诊时仍有腹胀,故予莱菔子消积除胀,荔枝核温中**。三诊仍有腹胀、便干,加枳实消积除胀,诸症得除。


病案七

咳嗽案小青龙汤(徐金星主诊)

五岁女孩郭玉2018年6月17日诊咳喘感寒即发1年,病情变化与气候有密切关系。目前阴雨,咳嗽气急,痰少色白,昼轻夜重,不能平卧,两肺有哮鸣音,心律不齐,精*一般,饮食尚可,舌淡红,苔黄腻,脉促。辨以表寒外束,痰饮内停。治宜温肺散寒,止咳平喘。方以小青龙汤加减。

孩郭玉,女,五岁。2018年6月17日诊咳喘感寒即发1年,病情变化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初诊(2018年6月17日):目前阴雨,咳嗽气急,痰少色白,昼轻夜重,不能平卧,两肺有哮鸣音,心律不齐,精*一般,饮食尚可,舌淡红,苔黄腻,脉促。辨以表寒外束,痰饮内停。治宜温肺散寒,止咳平喘。方以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 麻黄3克,杏仁6克,清半夏5克,陈皮3克,

白果9克,川贝母6克,干姜5克,车前子15克。

桂枝6克                                       7剂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嘱其家长不要强迫进食,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2018年6月24日)二诊:服药期间再逢阴雨,咳嗽未发,哮鸣音消失,心律仍不齐,舌淡红,苔**薄黄腻,脉促。上方有效,但痰湿尚未尽除,心气益现虚弱,治当注意补益心气。原方加党参9克,麦冬9克,茯苓9克,去白果、车前子。继服7剂。药后除心律稍有不齐外,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共服药20剂。观察3个月,其间阴雨多次,咳喘未发,病情得以控制。

处方:麻黄3克,杏仁6克,清半夏5克,陈皮3克,

川贝母6克,干姜5克,党参9克, 麦冬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7剂

按语:小儿外感风寒,引动内饮,肺气失宣,即发咳喘。目前阴雨,症见咳嗽,吐白色稀痰,昼轻夜重,喉中有水鸣声,此乃寒饮内伏,风寒外束,外寒内饮,寒象较重,故选小青龙汤加减。


病案八

荨麻疹(徐金星主诊)

赵天佑男10月2018年7月1日诊,皮肤散在皮疹晨起加重,时隐时现10余日,易汗出,大便尚可,舌红苔薄白腻,咽部充血。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气虚弱,汗出当风致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致使气血不运,肌无所养正气内变,营卫二气失调,气血壅塞,不得宣泄于外,必郁滞于内而化热生风导致荨麻疹。 本病除风邪致病之外,湿邪在其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故从风湿论治收到较好疗效故调和营卫化湿祛风。

赵天佑男10月2018年7月1日诊,因皮肤散在皮疹,时隐时现10余日来大庆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家长述皮肤散在皮疹晨起加重,时隐时现10余日易汗出大便尚可。

初诊(2018年7月1日)证见皮肤散在皮疹晨起加重,时隐时现10余日易汗出大便尚可舌红苔薄白腻,咽部充血。指纹紫滞,病变部位涉及于肺,人之皮毛乃营卫荣养护卫之处,邪气外束,搏击肌肤,可致皮肤诸疾。汗出当风致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致使气血不运,肌无所养正气内变,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夹湿、热诸邪,邪气侵入肌肤之间,与气血相搏,气血运行障碍,风团叠现。故以调和营卫祛风除湿清热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处方:

黄芪15g   桂枝 15g 白芍 10g   防风 10g

炒白术10g 玄参10g 浮萍草10g 白鲜皮10g

赤芍10g   竹叶7g  苍术15g    生甘草5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2018年7月8日症状好转皮疹偶发,汗出减少,大便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营卫失和状体好转热邪已去用调和营卫之法兼以祛湿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处方:

桂枝10g 白芍10g 防风10g 炒白术10g

黄芪10g 玄参  浮萍草7g 薏苡仁15g

竹叶 7g苍术10g 元柏 10g灯心草10g

生甘草5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法、禁忌、特殊医嘱同上。

一周后,患者未到医院就诊,电话随访已愈,未复发。

按: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调理阴阳。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气虚弱,汗出当风致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致使气血不运,肌无所养正气内变,营卫二气失调,气血壅塞,不得宣泄于外,必郁滞于内而化热生风导致荨麻疹。首诊用玉屏风散和桂枝汤调和营卫固表止汗加凉血祛湿之品。二诊症状好装热邪已去继用前方加减加减,桂枝汤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玉屏风散东垣有言,黄耆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本案抓住导致荨麻疹的关键病机,使用经典中的理法方药,指导临床,收效颇丰。


病案九

食积(徐金星主诊)

赵静然女5岁2018年7月15日诊,大便粘每日3-4行,口中异味,手足欠温,咽部略充血,舌红苔薄黄腻,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滞中焦,积而不化所形成的的胃肠病,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此乃湿邪停滞则大便粘口中异味,湿邪阻滞则手足欠温,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以三仁汤清湿热利小便。

赵静然女5岁2018年7月15日诊因大便粘,口中异味,手足欠温,半个月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家长述大便粘每日2-3行口中异味手足凉。

初诊(2018年7月15日)赵静然5岁大便粘每日2-3行口中异味手足欠温,咽部充血舌红苔薄黄腻,本例为脾虚生湿,湿滞肠腑,故便粘口中异味。湿邪中阻阳气不能通达气机则手足欠温,用三仁汤化湿并宣畅三焦气机,使脾气健运、肺气宣展、清肃下降,加用清湿热之法**体内湿热 。

处方

薏苡仁10g  杏仁7g   白豆蔻 7g  通草7g

滑石10g    厚朴7g    佩兰7g    藿香5g

扁豆10g    内金10g   茯苓10g  竹茹7g

竹叶10g    生甘草5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7日后患者未到医院就诊,电话随访已愈,未复发。

按: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加之长夏季体内容易湿浊,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使脏腑功能失调,诸病丛生,病位较弥散,两焦同病,或上中下三焦俱病,或表里内外俱病。因湿浊为患,内可损害五脏六腑,外可浸淫四肢百骸,均能阻滞气机,瘀阻经络,故非化湿涤浊不能使气机调达、经脉通畅。三仁汤乃宣上畅中利下、化湿涤浊之良方,此法随证辩法,因势利导,指导临床,收效颇丰。


病案十

王某,女,5岁

初诊日期:2018年9月10日,以“发热、腹泻1天。”就诊。

现病史:患儿1天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无寒战及抽查,腹泻,日行3-4次,呈黄色稀便,气味臭,时有恶心呕吐,口渴,时有腹痛,拒按,进食后**,进食差,尿黄少。查体:咽部略充血,腹胀,无压痛及反跳痛,余(-)。

中医诊断:泄泻

处方方药:

葛根7.5g   黄芩5g    黄连5g  炙甘草5g

车前子7.5g 焦山楂5g 焦*曲5g 石膏10g

姜半夏5g   竹茹5g    藿香5g  佩兰5g

日一付,分3次口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寒凉油腻之品。连续5天。

二诊日期:2018年9月15日

患儿热退,腹泻略减轻,日行2-3次,呈黄色粘液便,味臭,无恶心呕吐,食后易腹胀,进食好转,尿量可,查体:咽部无充血,腹略胀,无压痛及反跳痛,余(-)

处方方药:

上方基础上去石膏、姜半夏、竹茹,加茯苓10g、白术10、陈皮10g、太子参10g。继续口服1周。

按语:结合患儿初诊时的症状体征, 案例中患儿可辨为湿热泄泻证,故予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解表退热,生津伤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湿热,炙甘草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和里,热利自愈。加车前子渗湿止泻,焦山楂、焦*曲运脾消食,生石膏清热除烦,姜半夏、竹茹止吐。二诊中患儿上述症状好转,仍有腹泻,患儿久泄易伤及脾,故去石膏、竹茹、半夏,加四君子汤加减以不易脾气


病案十一

小青龙汤温化水饮治咳嗽(徐金星主诊)

刘佳,女,11岁,因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难以平卧来诊。患儿素有**史,昨夜受风寒后即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痰出清稀,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滑。

11岁女孩刘佳2018年10月8日就诊,因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难以平卧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初诊(2018年10月8日就诊):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难以平卧来诊。患儿素有**史,昨夜受风寒后即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痰出清稀,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滑。证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治拟解表散寒,温化水饮。

处方:

炙麻黄7克    白芍10克   细辛2克   干姜3克

桂枝10克     半夏7克    化橘红5克 五味子5克,

甘草3克

3剂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

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嘱其家长不要强迫进食,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10月15日:患儿恶寒发热已解,咳嗽已稀,喉中痰声已少,睡卧安宁,效不更方,原方再进4剂。

三诊:患儿咳喘已平,唯肺脾气虚,**易反复发作,嘱服补中**丸常服以补益肺脾。

按:小青龙汤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该患儿受风寒后即恶寒发热,此为太阳表证;咳嗽气喘,难以平卧,喉中有痰,时咳吐白痰,此为内有水饮之邪,水饮泛滥,干犯肺胃,致肺失宣降,胃气上逆,故治以小青龙汤。


病案十二

咳嗽生脉散案(徐金星主诊)

5岁男孩郭尧2018年10月8日就诊,晨起作咳,延*3个月。平素易受感冒,口干喜饮,纳谷一般,二便尚调,舌红苔薄。肺阴不足,卫分较弱。治宜养阴固肺。

郭尧,男,五岁。2018年10月8日因晨起作咳,延*3个月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初诊(2018年10月8日就诊):晨起作咳,延*3个月。平素易受感冒,口干喜饮,纳谷一般,二便尚调,舌红苔薄。肺阴不足,卫分较弱。治宜养阴固肺。

处方:

沙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5克    款冬花10克

紫菀6克    炙甘草3克  百合9克      木蝴蝶3克

陈皮3克    桔梗5克

5剂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嘱其家长不要强迫进食,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10月15日:咳嗽已和,渴饮亦解。继服上方7剂。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法、禁忌、特殊医嘱同上,可不用蜜煎导法。

10月23日三诊:咳嗽已安,食纳佳,舌苔薄白。

处方:太子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5克   黄芪10克

炙甘草5克     款冬花9克    木蝴蝶5克   百合10克

紫菀10克                                        7剂

按:患儿肺卫素弱,时易感邪。此次咳嗽3个月不愈,近日晨起作咳,尤为肺气不足之症。又舌红口干,可见阴分耗损。前医迭进宣肺、泻白诸剂、麻杏石甘汤无效。现拟生脉散为主,佐以养阴润肺之品,诸疾得愈。


病案十三

桂枝汤调和营卫治咳嗽

余佳音,女,4岁,因低热咳嗽6天来诊。患儿6天前患感冒恶寒发热,在外院**后,仍有低热,咳嗽,动辄汗出,纳差,大便偏干,舌淡红,脉浮缓。

余佳音,女,4岁。2018年11月8日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初诊(2018年11月8日就诊):低热咳嗽6天来诊。患儿6天前患感冒恶寒发热,在外院**后,仍有低热,咳嗽,动辄汗出,纳差,大便偏干,舌淡红,脉浮缓。证属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

处方:

桂枝7,白芍7,甘草3克,杏仁5,

莱菔子8克。                         三枚大枣1天生姜泡水冲服3剂

二诊:患儿热退,汗止,咳嗽大减,食纳增,大便通,上方加太子参10茯苓10再服4巩固疗效。

按: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具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为**太阳中风之首方。孙浩认为,本例患儿低热、咳嗽、动则汗出、纳差、大便干、舌淡红、脉浮缓,证属于营卫不和,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杏仁、莱菔子肃肺利便,故咳嗽自止。


病案十四

半夏泻心汤降逆消痞治咳嗽(徐金星主诊)

宋群一,男,6岁,2018年10月8日就诊,发热,咳嗽,痰多气粗来诊。患儿素体肥胖,昨日贪凉后晚间始发热,微恶寒,无汗,咳嗽,痰多气粗,呕出黏痰,腹胀,大便稀溏量少,其味酸臭,苔黄腻,脉滑数。

宋群一,男,6岁。2018年10月8日因发热,咳嗽,痰多气粗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初诊(2018年10月8日就诊):发热,咳嗽,痰多气粗来诊。患儿素体肥胖,昨日贪凉后晚间始发热,微恶寒,无汗,咳嗽,痰多气粗,呕出黏痰,腹胀,大便稀溏量少,其味酸臭,苔黄腻,脉滑数。证属外感痰食互结,中焦气机痞塞,治以疏风解表,降逆消痞。

处方:淡豆豉7克,薄荷5克,半夏7克,   黄芩5克,

黄连3克,  干姜3克, 茯苓10克,甘草3克,

大枣5g。

3剂。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嘱其家长不要强迫进食,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10月15日:患儿汗出热退,痰少咳减,不呕吐,腹胀无,二便正常,治当健脾化湿。

方药:茯苓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10克,扁豆7克,

半夏5克,   橘红5克, 莱菔子5克,  甘草3克,

*曲10g      麦芽10克。                             5剂。

按语:半夏泻心汤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患儿本有痰食内结,加之外感风寒,导致寒热错杂之邪痞塞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故出现诸症等,故治以淡豆豉、薄荷轻清达表,使邪从汗,并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加茯苓健脾利湿,因有外感表邪,去人参,以防闭门留寇。二诊诸症悉解,以健脾化湿方以善其后。


病案十五

杨X,女,8岁

初诊:2018年12月10日

主诉:间断性咳嗽伴喘息半年

间断性咳嗽发作,伴喘息,活动后**加重,痰多不,偶能咳出白色泡沫痰,易感冒,遇冷风后鼻塞、流涕及喷嚏症状**,面色少华,二便尚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性啰音。

陈皮10g      法半夏3g      党参片8g      五味子5g

茯苓5g        白术10g       麦冬5g         黄芪15g

煅牡蛎3g     辛夷花3g      贝母3g         瓜蒌丝7g

甘草6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8年12月20日

患儿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状较前缓解,活动后仍伴喘息,但较前症状稍有减轻,活动后汗出**,咳痰减少,偶尔能咳出少许白色痰,面色少华,小便尚可,大便稀,舌淡苔薄白,脉细。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干性啰音。

党参片8g      白术10g      茯苓5g      法半夏3g

五味子5g      麦冬5g        陈皮10g    黄芪16g

防风6g         煅牡蛎3g     山药6g      瓜蒌丝7g

贝母3g         甘草5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2018年12月30日

患儿诸症缓解,一般活动后无**咳嗽、喘息,*近无**鼻塞、流涕等症状,二便尚可,睡眠安,舌淡苔薄,脉细。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性啰音。

党参片8g      白术10g      茯苓5g      法半夏3g

五味子5g      麦冬5g        陈皮10g    黄芪16g

防风6g         甘草5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语: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外邪侵犯小儿肺脏,则治节之力弱,水液失于输布,凝液为痰,脾虚不能为其输布津液,湿聚为痰,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末肺也,贮于肺,加之外感风邪,风痰内着,是小儿发生**的病理基础。初诊以二陈汤、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以祛风化痰、补益肺脾,加辛夷花散寒通窍,贝母、瓜蒌清肺化痰,多汗加煅牡蛎以固涩止汗。二诊以原方去辛夷花,加麦冬养阴润肺,山药健脾化湿。三诊以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以健脾**、补肺固表。另嘱患儿适当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身免疫力。


病案十六

张某,女,5岁

初诊日期:2018年11月3日。以“发热2天”就诊。

现病史:患儿2天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40℃,热时伴寒战及**,四肢末梢凉,口服退热药后可退,4-5小时左右复热,伴鼻塞流清涕,偶有咳嗽咳痰,无呕吐腹泻,进食欠佳,大便干。查体:咽部略充血,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感冒

处方方药:

荆芥10g 白前10g 前胡10g 苏叶10g

柴胡5g  枳壳5g  防风10g 羌胡5g

川芎10g 藿香10g 辛夷10g

每日一付,分3次口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寒凉之品。连续5天。

二诊日期:2018年11月9日

患儿连服5天后上述症状消失。

按语:结合患儿初诊时的症状体征, 案例中患儿可辨为风寒感冒证,方中荆芥辛、微温,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为辛温平剂;前胡、白前降气化痰,防风、藿香、羌胡上行发散,除在表之风寒湿邪,苏叶、枳壳**宽中,辛夷辛温,发散风寒,宣通鼻窍,川芎祛风止痛。全方旨在祛除在表之风寒之邪。


病案十七

沈X,男,10岁

初诊:2018年11月12日

主诉:发热伴咳嗽2天。

患儿高热,体温**39.8℃,恶风寒,咳嗽频发,喉间可问及**痰鸣音,能咳出白色泡沫样痰,伴鼻塞流涕,热时**,舌红苔白,脉浮紧。

蜜麻黄2g     苦杏仁(炒)5g     荆芥穗3g          防风5g

桔梗5g        白前3g                 紫苏子5g          陈皮5g

桂枝3g        法半夏3g              贝母2g             瓜蒌丝7g

炙甘草5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8年11月19日

患儿热已退,咳嗽较前缓解,痰少,无鼻塞流涕,咽部略红,自觉晨起咽部不适,舌淡红苔薄黄。

蜜麻黄2g     苦杏仁(炒)5g     荆芥穗3g          防风5g

桔梗5g        白前3g                 紫苏子5g          陈皮5g

桂枝3g        法半夏3g              贝母2g             瓜蒌丝7g

炙甘草5g     薄荷5g                  石膏(生)10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2018年11月26日

患儿上诉诸症已愈,继以补脾**之法巩固。

黄芪16g     防风5g       党参片10g        白术(麸炒)8g

茯苓5g       龙眼肉8g    远志(制)3g    甘草(炙)6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语:风寒之邪侵袭皮毛,犯于肺,寒邪易化热,熏蒸肺络,灼津炼液为痰,肺失宣肃,故咳嗽、痰鸣。初诊患儿寒邪侵袭,治以辛温宣肺、止咳化痰之法,7剂后表证及寒证减轻,寒邪交蒸化热,二诊予原方加石膏、薄荷以祛热邪,利咽,三诊患儿诸症已愈,改用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以**健脾固肺,防病后体虚,邪气复发。


医案十八

岳某,男,10岁,2018年4月3日初诊。以持续发热,不欲饮食,面色微黄,懒动喜卧2个月余就诊。检查:体温38.4℃,咽部稍红。患儿面色微黄而垢,舌质及舌边尖红,苔薄稍黄滑,脉细濡,发热以午后为甚,午夜以后减轻,次日凌晨恢复正常。进一步追问病史,不思饮食,口于不欲饮,懒于行走,小便黄少,有汗出而热不解。证属湿温证。

诊断:发热

辨证:湿热弥漫三焦。

治则:分利三焦,宜化表里之湿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3剂,水煎内服。

杏仁15克  生薏苡仁18克  滑石18克  通草6克

豆蔻6克   淡竹叶6克     厚朴6克   半夏10克    水煎服。

2018年4月7日二诊:病轻症减,体温正常,食欲增进,精*好转。嘱进药物调理。

按语:本案持续发热2个月余,症见发热午后甚,午夜后减轻,次日晨正常,伴有不思饮食,口干不欲饮,懒于行走,尿黄少,有汗而热不解,舌边尖红,苔薄稍黄滑,脉细濡。属中医湿温证。为湿热困阻三焦,气机不畅而致。治宜分利三焦,宣化表里之湿热。方用三仁汤加味。方中杏仁、半夏宜开肺气,使上焦气机宣畅;生薏苡仁、豆蔻、厚朴健脾利湿,宣通中焦气机;滑石、通草、淡竹叶清利下焦湿热;再加以生石膏、知母,柴胡、金银花、连翘清气分热,解表**。诸药合用,使三焦气机调畅,湿热毒邪得清,故邪热消退。三仁汤具有辛开、苦降、淡渗三法并举的功效,是**湿热证或湿重于热的代表方,凡在临床上遇到湿热引起的发热、顽咳厌食等症,加减用之,疗效颇佳。


医案十九

陈某,男,3岁。2018年4月9日初诊,主诉发热,口舌糜烂、流涎3天,现高热无汗,口痛流涎,烦躁欠安,拒食,口臭,大便干结艰行,溲黄,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体温39.6℃,*萎,口腔颊黏膜、上腭、咽峡及舌面可见数枚大小不等的溃疡,齿龈充血**、渗血,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

诊断:口疮。

辩证:心脾积热,复感外邪,内外相合,熏蒸口舌。

治则:清热生津,泻火**。

处方:淡豆豉10克,栀子10克,玄参10克,滑石10克,甘草10克,青黛10克,竹叶10克,鲜生地黄15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人中黄5克,白茅根30克,芦根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瓜蒌30克。煎汤频频灌服,同时配合锡类散于疡面局部外敷。

服药2剂,身热退,口痛流涎减轻,已能进食,大便转软,舌红苔薄黄。原方去栀子,加石斛10克。继服3剂,口腔溃疡已敛,体温正常,食欲亦增,诸症悉除,病愈。

按语:本患儿系脾胃素有积热,复感外邪,内外相合,肺胃热甚,火炎蒸腾,阴津损伤,阴伤则内火愈炽,唇龈、舌体受灼,肌膜腐蚀而成,系邪热与阴伤互为因果。故方取石斛、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淡豆豉透邪清热除烦;石膏甘、寒,人肺、胃二经,生用清热泻火,止渴除烦;竹叶、白茅根清心利尿,导热从小便而解,与石膏相伍,既清且利,清心热泻胃火,相得益彰;连翘、蒲公英清热泻火**;玄参、人中黄、碧玉散、竹茹性味甘寒,清热护阴,泻火**;全瓜蒌润肠通腑清热,使邪出有径。诸药配伍,能祛邪火而清热毒,甘寒生津而护阴液,再配合锡类散外敷以**祛腐,生肌敛疮,内外同治,可缩短病程,加快病愈。


医案二十

唐某,女,5岁。2018年6月7日初诊:咳喘感寒即发1年,病情变化与气候有密切关系。目前阴雨,咳嗽气急,痰少色白,昼轻夜重,不能平卧,两肺有哮鸣音,心律不齐,精*一般,饮食尚可,舌淡红,苔黄腻,脉促。辨以表寒外束,痰饮内停。

诊断:**

辩证:外寒内饮

治则:温肺散寒,止咳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3克,杏仁6克,细辛0.2克,清半夏4.5克,陈皮3克,白果9克,川贝母6克,干姜4.5克,车前子15克(包煎)。5剂,水煎服。

2018年6月12日二诊:服药期间下了一场大雨,咳嗽未发,哮鸣音消失,心律仍不齐,舌淡红,苔**薄黄腻,脉促。上方有效,但痰湿尚未尽除,心气益现虚弱,治当注意补益心气。原方加党参9克,麦冬9克,茯苓9克,去白果、车前子。继服6剂。药后除心律稍有不齐外,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按原方加减损益,共服药18剂。观察2个月,其间刮风下雨多次,咳喘未发,病情得以控制。

按语:患儿外感风寒,引动内饮,肺气失宣,即发咳喘。目前阴雨,症见咳嗽,吐白色稀痰,昼轻夜重,喉中有水鸣声,此乃寒饮内伏,风寒外束,外寒内饮,寒象较重,故送小青龙汤加减。


医案二十一

李某,9岁。2018年6月初诊。患儿于2018年春节始病,半年来干咳痰黏,夜咳尤甚,每咳十余声,咳出一丝黏痰乃止。胸部正位片,肺部正常。曾服多种中西药无效。来院就诊,症如上述,更见唇色樱红,舌红苔少,咽微红。

诊断:咳嗽

辨证:肺阴不足。

治则: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之剂,咳嗽少效。再诊拟养阴清热、润肺祛痰,改用门冬清肺饮加减。

天冬12克,麦冬15克,马兜铃9克,杏仁9克,知母9克,贝母6克,地骨皮15克,牛蒡子12克,玄参15克,款冬花9克,甘草3克。

后因他病来诊,称进服前方而愈。

按语:凡为咳嗽,都是有痰,无痰不作咳。不过痰有多、少及清稀、黏稠之别而已。如痰浊清稀而多者,则痰易出而咳少;如痰稠黏而少者,则痰不易出而咳多,即所谓咳无痰,实则有痰。只可言痰有多少,不能说有痰无痰,何也?但见干咳者,一旦咳出丝微黏痰则咳嗽乃止。因而临床**咳嗽,总以祛痰、化痰、滑痰、降痰、稀释痰液为**的关键。祛痰者,半夏、陈皮、贝母、桔梗之类;化痰者,天竺黄、胆南星、蛤粉之类;滑痰者,冬瓜子、瓜蒌子、莱菔子、远志、竹茹之类;降痰者,礞石、葶苈子、前胡、竹茹之类;稀释痰液者,麦冬、玄参之类。痰浊者祛之,痰稠者化之,痰黏者滑之,痰在上者降而化之。干咳痰黏者,养阴润肺,即为稀释痰液而设,如麦冬等,目的在于使痰易出,痰去咳嗽自止。


医案二十二

王某某,男,6岁。2018年1月8日初诊:患儿1个月前患急性胃肠炎,治愈后纳呆纳差,纳谷不香,渐次出现懒言少动,头晕**,大便稀软不成形。服中西药物,疗效不显,所以特来于我处**。*情淡漠,面黄肌瘦,舌淡,脉沉细。

诊断:厌食

辩证:脾虚气弱,运化失调。

治则:补益脾胃,升清降浊,开胃醒脾。

处方: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砂仁6克,炒麦芽15克,焦山楂15克,炮姜10克。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每次1袋,每日4袋。

1月12日二诊:服药4剂,纳食增加,大便成形,1日1次,但食后脘腹稍胀。去黄芪,加木香10克,鸡内金15克。再服4剂。

1月21日三诊:服上药4剂,纳食复常,脘腹不胀,大便稍软。家长又令患儿服药4剂,诸症皆消,**痊愈。于己百嘱家长注意患儿饮食,调养善后。

按语:本案为香砂六君子汤加消食开胃之品而成。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木香)出自《古今名医方论》,具**化痰,**化滞之功。于己百取本方之四君子黄芪**健脾,以治病本;陈皮、砂仁**导滞,开胃醒脾,以治病标;更有焦山楂、炒麦芽消食开胃,以散食邪;炮姜温中以醒脾。所以全方合用,即具健脾益胃、消食化滞、增强纳运的综合功效,因此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服之有效。


医案二十三

洪某,男,12岁。2018年4月6日初诊:患者既往有慢性中耳炎史。2天前突感咽部疼痛,右侧较著,伴发热,右耳痛,吞咽困难,口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检查:体温38.3℃,耳鼻正常,咽部充血,右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充血,有散在白色脓点,舌质红,苔薄黄,脉洪数。血检: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8。

诊断:乳蛾。

辩证:风热外侵,肺胃热盛

治则:疏风清热,**利咽。

处方:金银花10克,菊花5克,麦冬5克,忍冬藤5克,枇杷叶3克,甘草2克。1剂。共为细末,分为3包,每包10克。每日3次,每次1包,温开水送下。体温在38℃以上,全身症状**者,每天可加服1包。3天为1个疗程。

二诊:**2天后,体温下降,咽痛**减轻,耳亦不痛,吞咽较前通利,大便通畅,惟感乏力,口渴欲饮。此为病邪已退,但气阴耗伤,宜扶正调理。继服上药2天,诸症消失,体温血象恢复正常,扁桃体缩小,充血减退,脓点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而告愈。

按语:中医认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患儿系风热之邪循口鼻入侵肺胃两经而发病。邪热郁结喉核,脉络受阻,气血壅滞而见咽痛,发热;邪热灼伤肌膜腐败成脓;伤及肺胃之阴则口渴喜饮;热积胃肠则见大**结。金菊散中金银花、菊花疏风清热为君;忍冬藤擅清湿热止疼痛以治标;麦冬滋阴润肺,防燥热伤肺;枇杷叶苦平,入肺、胃经,祛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金银花、菊花可抑热,具广谱抗菌、抑菌作用;枇杷叶可抑制流感病毒。故本方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出现发热显著、扁桃体化脓、颌下淋巴结肿大等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早期患者较为适用。


医案二十四

吕某,男,10岁。2018年9月初诊:平素体质虚弱,又感风寒,迁延20余日方始恢复,未及5日又患痢疾,服药多日逐渐痊愈。但仍食欲缺乏,体弱不欲下床。同年9月咽痛,遍身丹痧,心烦不眠。在传染病医院确诊为猩红热。脉虚软,舌红光亮。

诊断:丹痧

辩证温毒内陷,阴虚邪盛。

治则:养阴泄热,**透痧。

处方:鲜生地黄24克,重楼24克,金银花18克,知母15克,板蓝根15克,连翘15克,牡丹皮12克,墨旱草12克,射干10克,前胡10克,甘草6克,桔梗6克,蝉蜕3克。

另:外用锡类散,加研冰片0.12克,牛黄0:12克,熊胆0.12克,吹咽部,每日3次。

二诊:2剂后,身热渐退,体温降*38℃,遍身丹痧,心烦稍宁,咽痛减轻,仍不能进食,大便通利,小便黄浊,精*疲倦,不能入睡。脉较前更软,舌光亮如故。是元气损伤过甚,阴津不能滋生,以致虚烦不能入睡,宜于前方加补气安*之剂。

处方:龟甲24克,生地黄15克,玉竹15克,朱茯*15克,生山药12克,鲜石斛12克,金银花12克,麦冬12克,板蓝根10克,人参6克,甘草6克,羚羊角粉1.5克(代,冲服),琥珀1.2克,朱砂1克,牛黄0.15克(同研冲服)。

另:外吹锡类散。

连服3剂,精*好转,夜能人睡,能进粥,咽痛大减。脉象较前有力,略见滑象,舌质转淡。以原方减其剂量,调理1周而愈。

按语:患者素体弱,又重病缠绵,致阴气大虚,元气耗散,机体抗病力**而感染本病。今身发壮热,咽喉肿痛,是温毒踞于肺胃。邪在肺胃,脉应浮数洪滑,舌应黄燥有苔,方称脉、症相符,合于喉痧一般发展之规律。今病初起而喉痧之症具备,而脉虚数无力,舌质红降无苔,是气阴大虚,热毒壅盛之险象,当阴虚邪盛之际,若不急予扶正托邪,外邪*易内陷,酿成昏惑谵妄之险证。故本病之治法,固当着重祛邪,而益阴扶正,防止内陷,尤为当务之急。咽喉全部溃烂,阴液太亏,如不及时补救,迫*昏气促,烦躁不宁,则挽救不及。


医案二十五

郭某,男,5岁。2018年6月26日初诊:1天来患儿腹痛,但无泄泻及呕吐。在当地诊所服胃气止痛丸半包,1小时后全身出现多数红色片状皮疹,发痒,全身热,腹仍痛,夜间服氯苯那敏(扑尔敏)无效而入院。查体见全身散在多数丘疹块,色红,扁平,腹有压痛,舌红苔黄,上腭紫,脉弦数。化验尿常规正常。白细胞10.9×109/L,中性粒细胞0.73,淋巴细胞0.24,嗜酸粒细胞0.02。

诊断:隐疹

辩证:血热瘀滞,汗出当风

治则:清热散风,凉血**。

处方:青黛3克,紫草12克,寒水石12克,白芷6克,乳香6克。

二诊:服药6剂,皮疹渐退,仍低热,颌下颈后淋巴结肿大,腹已不痛。

处方:青黛3克,紫草12克,寒水石12克,白芷6克,菊花9克,地骨皮9克。3剂。

三诊:体温正常,烦躁,身上又起少量丘疹,发痒。上方去菊花、地骨皮,加红花9克。服3剂。

四诊:服上方,皮疹已全消退,体温正常,腹未再痛,舌淡红,上腭红,脉弦缓。

按语:本病多因食鱼、虾、蟹、蚕等物,或因为内有邪热,复感风寒风热,或因平素体健汗出当风,风邪郁于皮毛、膜理之间而诱发。亦有因服药、注射药物**而引起者。总之,均因气血不调所致。**此病常用调和气血之药。本例为急性荨麻疹,疹块色红发痒,故用青黛、紫草、寒水石以清热**;用红花、乳香、白芷以****散风。3剂药后腹痛止,皮疹基本消退;10剂药后皮疹全消,疗效尚可。若病久者,可加黄精、白及、五倍子等调和气血之药。


医案二十六

陈某,男,12岁。2018年5月7日初诊:主诉未排大便5天。其于7岁便出现**,每隔数天乃排大便1次,且大便硬实难解,长期使用开塞露通便。近5天未解大便,腹部不适,胃纳差,口气臭,小便黄,舌红,苔黄白厚,脉滑。

诊断:**

辨证:大肠郁热。

治则:清热通便

处方:生地黄20克,玄参20克,麦冬2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大腹皮8克,白芍8克,火麻仁15克,陈皮3克。水煎服。

二诊:首剂后,当天排出大量粪便。次日继服上方1剂,大便通畅,诸症悉平。

按语:小儿**原因很多,但以热耗津伤为多。小儿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若燥热内结肠道,易致津液不足,肠道干涩,传导失常,故大便干结。此患儿**日久,排便不畅又易致大肠积热而出现**、胃纳差、口臭、小便黄、舌红苔厚等大肠郁热之象。故阴虚为本,实热为标。**时只有标本同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选用增液汤。生地黄、玄参、麦冬增液清热而达到益水行舟的作用而治本;厚朴、枳实以加强**通下的功能以治标;佐以陈皮理气健脾,白芍敛阴,火麻仁配合通便,使通下泻热而不伤正,热去便通而津液得以保存。全方主次分明,配伍得当,故效如桴鼓。



上一篇:2019年案例
下一篇:2017年案例
黑ICP备16005834号-1

黑公网安备230602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