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医诊疗方案


(在**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修订本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白带常规、BV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1)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经期下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2)气滞血瘀证:下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经前乳房胀痛,情志不畅则下腹痛加重,脘腹胀满;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3)寒湿瘀滞证: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经色暗或夹血块,大便溏泻,形寒肢冷;舌质淡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4)肾虚血瘀证: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头晕耳鸣,经量多或少,经血色暗夹块,夜尿频多;

舌质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5)气虚血瘀证: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经血淡暗或有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银甲丸加减。金银花、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生鳖甲、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琥珀末、桔梗等。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柴胡赤芍、枳壳、甘草、香附等。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3.寒湿瘀滞证

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或温经汤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等。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4.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温胞饮或合失笑散加减。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生蒲黄、五灵脂等。或杜断桑寄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生蒲黄、五灵脂、川牛膝、大血藤、没药、延胡索、丹参、三棱、川芎等。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加减。芍药、当归、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理冲汤加减。 生黄芪、党参、白生山药三棱莪术生鸡内金、白芷、延胡索、苏木、怀牛膝、续断等。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二)抗生素治疗

根据宫颈分泌物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药敏回报,使用敏感药物(抗生素)治疗。

   (三)物理治疗

针对慢性盆腔疼痛、盆腔炎性包块、输卵管粘连积液,可选择应用微波治疗仪。上述治疗仪是应用微波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该疾病各证型,可根据病情确定疗程。每日一次,时间为20分钟,温度为低温,距离腹痛0.5米,感觉舒适为佳。

(四)中医特色治疗

1、直肠给药即中药保留灌肠:中医学认为,大肠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在吸收水液的同时,可以将药物吸收入体内,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吸收药物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肺朝百脉将药物输布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那么,从西医角度看,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一个比较好的给药途径,盆腔与肠道仅隔一膜,通过中药灌肠,使药物接近病灶,直接被肠黏膜所吸收能很快发生作用。既能改善局部疼痛与严整症状,而且通过活血化瘀作用机体吸收,可使增粗、增厚的附件组织粘连消散,炎症吸收,包块减少。

方法:根据辩证开方,每日一剂,水煎为100-200ml3940药液,经灌肠器注入直肠,尽量保留延长药物在盆腔的时间,10天为一个疗程(月经期停药),共用23个疗程。

2、中药热奄包治疗

延胡索 25g  当归15g  大血藤15g  醋香附15g

忍冬藤15g  荔枝核15g  橘核15g  桂枝10g

用法:将中草药装入布袋内,放入锅内蒸热,乘热敷于小腹,药袋上加热水袋,温度以热而不烫为宜。每日早晚各敷40分钟,每袋用23,每用710天为1疗程。

3、耳穴压豆、手指点穴

耳穴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的《灵枢》中即有关于望耳查病及耳穴治病的记载。历代医学文献记载说明我国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悠久,并一直在民间为劳动人民所应用。

耳穴埋豆是一项中医护理*作技术,采用中药白芥子、王不留或菜籽等,按耳穴位置埋在压痛点处,加以固定,可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和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作方法。

药物:王不留,穴位:子宫、内分泌、盆腔、交感

用法:将王不留一粒放在小胶布上按压在穴位上,然后用拇指轻微按压*动,待病人有灼痛感时,证明取穴正确。隔日一次,留豆**,由护士隔日一次手指点穴按压,令病人每天自行按探23次。换压三次为一疗程。

功效:调理肝脾肾,理气止痛。

4、艾灸治疗

选穴: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神阙、天枢、归来

方法:多功能艾灸仪选取穴位,每日一次或两次,每次持续20分钟。

用法:每日一次或两次,对不能耐受灼热、及有过敏性疾病患者慎用。

5、穴位贴敷治疗

通络止痛贴

药物组成:白芍15g  泽泻10g    延胡索15g  没药10g

          当归10g  蒲黄10g    五灵脂10g  茯苓10g

偏于寒加:白芥子15g 吴茱萸20g 肉桂10g 小茴香20g

偏于瘀加:山楂20g 乳香20g 甲珠20g

偏于湿加:炒白术10g 黄柏10g 芡实20g

调和剂:凡士林

选穴:神阙、双侧子宫、气海、双侧三阴交、双侧足三里

(七)护理调摄

起居调理:慎起居,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保持会阴部清洁,治疗期间忌性生活、盆浴。

饮食宜忌:湿热瘀结证忌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寒湿瘀滞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气滞血瘀证宜进食疏肝解郁之品;肾虚血瘀、气虚血瘀证宜进食益气扶正之品

情志调摄:保持良好心态,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201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拟定。

(一)评价标准

1.主症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消失。

显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明显减轻,症状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有所减轻,症状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无减轻或有加重。

2.疾病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减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减轻或有加重,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30%

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治疗后证候积分和

证候疗效数=                                            ×100%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

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主症疗效标准:按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附件2),主症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

2.疾病疗效评价:按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评价指标” 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见附件1

3.中医证候评价:按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见附件2




上一篇:崩漏(功血)诊疗方案 (2022)
下一篇:绝经前后诸证(绝经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22)
黑ICP备160058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