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一
胃脘痛(徐金星主诊)
于宙男17岁2019年2-13日就诊,胃脘嘈杂,隐隐灼痛,纳差,饥不欲食一月余。大便不调,便干结,3日一行,舌红花剥苔,咽部稍充血脉细而数。饮食失调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温燥之物,久之积热灼阴,耗伤阴液,胃阴受损。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故饮食不节,食滞化火伤胃阴。
于宙男17岁2019年2-13日就诊胃脘嘈杂,隐隐灼痛,纳差饥不欲食一个月,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家长述胃脘嘈杂,隐隐灼痛,纳差饥不欲食大便不调,便干结3日一行。
初诊(2019年2月13)证见胃脘嘈杂,隐隐灼痛,纳差饥不欲食大便不调,便干结3日一行,舌红花剥苔咽部稍充血脉细而数。饮食不节耗伤阴液,胃阴受损胃阴不足,不能受纳、腐熟、通降水谷,故可见纳差饥不欲食,胃失濡润,阴虚内热胃之阴液不足,制阳不力,虚热内生,热郁于胃,则胃脘嘈杂,隐隐灼痛;胃阴亏乏,阴津不能上濡,则口燥咽干舌红花剥苔;不能下润,则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阴血不能充盈血脉,则脉细而数治以滋阴清热, 益气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
沙参15g 麦冬15g 玉竹15g 石斛15g
生地10g 天花粉 10g 竹叶10g 鸡内金10g
炒苏子15g 桔梗10g 川贝母15g 山药10g
炒白术15g炙甘草10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2019年3月20日
症状好转上腹部稍不适,便2日一行,咽部稍充血,舌红苔薄白脉滑数。胃阴已复此时脾胃稍有不和故用香砂平胃散加减和胃降浊。以调善后。
处方
香附 10g 枳壳10g 苍术15g 陈皮15g
砂仁15g 山楂 10g 神曲10g 麦芽15g
生甘草10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法、禁忌、特殊医嘱同上。
一周后,患者未到医院就诊,电话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饮食失调,过食香燥耗伤阴液,胃阴受损。故以滋阴清热, 益气。关于胃阴虚证的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燥者濡之”, “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这既是叶氏对胃生理特性的概括,也是对胃阴虚证提出的治疗原则。又针对脾与胃的不同特性,提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因此叶氏的养胃阴法,主要以味甘性凉为主,制立了养胃生津的养胃汤等方剂,可谓是治疗胃阴虚证的经典。临床以滋养胃阴为法,博采叶氏之宗,故本案采用沙参麦冬汤加减,二诊用香砂平胃散调和脾胃以善其后。本案使用经典中的理法方药,指导临床,收效颇丰。
病案二
手足口病(徐金星主诊)
患儿任芷若女4岁2019年6月15日诊岁手足口出现疱疹发热、无汗2天,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热毒夹湿从口鼻而入,湿热内郁,发于肺脾,故疱疹以口及四肢为主,普通型以发热,表现为自限性经过的为顺证,积极治疗防其逆证。
任芷若女4岁(2019年6月15日)因手足口出现疱疹发热,无汗2天,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
初诊:(2019年6月15日)任芷若女4岁因手足口出现疱疹发热,无汗2天,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热毒夹湿从口鼻而入,湿热内郁,发于肺脾,治以分消走泄法。
处方
金银花 10g 连翘 10g 板蓝根10g 大青叶10g
牛蒡子 10g 竹叶5g 薄荷7g 芦根10g
通草7g 生石膏15g 知母10g 白蔻仁10g
藿香7g 生甘草5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七日后患者未到医院就诊,电话随访已愈,未复发
按: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犯肺则选辛凉清宣,故《温病条辨》中论述银翘时日:“有轻以祛实之能”,银翘散气轻味薄,是故银翘散之药力则可轻清上达而恰人上焦,以宣散上焦肺卫温热之邪,心经之火,而有“纯然清肃上焦”肺卫心经之效。银翘散是用于治疗上焦温病的代表方剂,加之白虎去中焦热并用利尿之法祛邪。本案采取分消走泄之法使用经典中的理法方药,指导临床,收效颇丰。
病案三
湿疹(徐金星主诊)
姜依女8个月2019年6月3日诊,双下肢密集渗出性湿疹1个月,膝关节为重,手心热,不思乳食,大便质粘。舌红苔黄指纹紫滞。小儿稚阴稚阳之体,,乳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复感风邪,浸淫肌肤而发本病。其中湿邪内蕴则是主要病因,湿热下注故双下肢湿疮,治疗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姜依女8个月2019年6月3日诊,日因双下肢密集渗出性湿疹,膝关节为重手心热,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家长述双下肢密集渗出性湿疹1个月,膝关节为重手心热,大便质粘。
初诊(2019年6月3日)证见双下肢皮肤密集渗出性湿疹1个月,膝关节为重手心热,大便质粘。舌红苔黄指纹紫滞。禀性不耐,乳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复感风邪,浸淫肌肤而发。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病位在下故选偏于去下部湿热之方二妙散加减。外用荆芥、夏枯草、金银花煎煮之浓水洗患处每日1-2次。
处方
黄柏5g 苍术5g 茵陈5g 土茯苓5g
白鲜皮5g 浮萍草5g 枇杷叶5g 桔梗5g
竹叶5g 白豆蔻10g 大青叶5g白蒺藜5g
白术10g 茯苓10g 生甘草5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其母忌食凉、辣、腥之品。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二诊2019年6月10日症状好转,散在皮疹趋于好转无新出,不思乳食,大便略粘。舌红苔白腻指纹紫滞此时湿热之邪已去,后天之本尚未得以赔补故不思乳食便质粘舌红苔白腻。治以补虚除湿行滞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二妙散加减。
处方
人参5g 白术10g 扁豆10g 茯苓10g
山药10g 莲肉10g 薏苡仁10g 砂仁10g
桔梗10g 白鲜皮5g 浮萍草5g 竹叶5g
茯苓10g 黄柏5g 苍术5g 生甘草5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法、禁忌、特殊医嘱同上。
一周后,患者未到医院就诊,电话随访,已愈,未复发。
按:丹溪心法云,湿热下注之首选方为二妙散。故首诊用二妙散加减。二诊湿热已去,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医方考》卷4:“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参苓白术散主之。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再合二妙散加减以防余邪未尽。
病案四
盗汗(徐金星主诊)
任宏鑫男5.岁2019年1月2日诊,夜眠不实,睡后汗出,醒则汗止汗出如洗2个月,:形体消瘦,纳差,烦急口渴,便干溲赤,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细数。气属阳,血属阴,气虚不能敛阴,阴虚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本证为盗汗系阴虚内热,逼津外泄。
任宏鑫男5.岁2019年1月2日诊因夜眠不实,睡后汗出,醒则汗止汗出如洗2个月,:来大庆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
初诊(2019年1月2日)任宏鑫男5岁,夜眠不实,睡后汗出,醒则汗止,汗出如洗2个月,:形体消瘦,纳差,烦急口渴,便干溲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细数。汗为阴液,阴虚则营阴不能内守,虚火薰蒸,肌膝不固,卫外失职,故阴虚多盗汗。治宜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
处方
当归10g 生地5g 黄芩10g 熟地10g
黄连10g 黄柏 10g 生黄芪20g 枳实5g
瓜蒌5g 鸡内金 10g 白蔻10g 山楂g10
芦根10g 莱菔子10g 生甘草5g
免煎中药,日1剂水冲服,服药期间忌食凉、辣、腥之品。近期素食为主,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七日后患者未到医院就诊,电话随访,病已愈,未复发
按: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不可见汗止汗,应审证球因。汗为阴液,阴虚则营阴不能内守,虚火薰蒸,肌膝不固,卫外失职,故阴虚多盗汗。当归六黄汤具有滋阴泻热固表作用。盗汗属阴虚,故用当归、二地滋阴以补血,汗由火扰、用芩、连以泻火,黄柏以坚肾多汗出腠理不固,倍用黄芪以固表。 “李东垣日:“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也。”治疗盗汗也要有整体观念,本案使用经典中的理法方药,指导临床,收效颇丰。
病案五
王某,女,5岁
初诊:2019年5月13日
主诉:便秘半年余。
现病史:患儿半年前,曾患“肺炎”,肺炎共治疗7天,后出现便秘,至今未愈,时轻时重,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甚至秘结不通,家长屡次使用“开塞露”通便,常伴口干、口臭,偶有腹胀,或腹痛,小便短赤。
既往史:素喜肥甘之品,形体偏胖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咽不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办律齐,腹部略胀,余未见异常,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2×109/L
粪便常规:未见异常
腹部彩超: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便秘
燥热便秘
西医诊断:便秘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处方:小承气汤加减
大黄3g 生地9g 麻子仁6g 沙参10g
玄参6g 枳实6g 麦冬10g 厚朴3g
杏仁6g 芍药10g 甘草5g 木香3g
五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服用,便秘贴日1次外用
复诊:2019年5月18日
患儿口服中药后,便秘有所减轻,排便较前容易,腹胀亦有所减轻,口干、口臭亦减轻,故前方去大黄、木香,再服五付,嘱患儿多进食蔬菜,粗纤维食物,少食肥甘厚味。
按:便秘是指大便艰涩不畅,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的一种病证,亦称“便闭”“大便不通”。本病《伤寒论》中列有“阳结”“阴结“和”脾约“等证,张景岳认为:“此其立各太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他主张按仲景法,把便秘分为阳结、阴结,这实际上就是把便秘分为虚实两类,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肾司二便,故便秘与肺、脾、肾的关系甚为密切。小儿便秘常见燥热、血虚、气虚3种,气滞、阴寒所致者极少见,本案患儿属燥热,故予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组成,以小承气汤为底方,用其去实通便、行气导了滞的作用。加木香行气消积止痛。后想是否应该加桔梗,能否达到提壶揭盖之效,待后遇到待观。
病案六
崔某某,女,8岁
初诊:2019年6月4日
主诉:发热、咳嗽3天,加重伴喘促1天。
现病史:患儿3天前,起居不慎外感后出现发热、恶寒,体温波动在39℃,咳嗽时作,咳声轻扬,今晨起咳嗽加重,同时出现喘促,二便尚可。
既往史:既往健康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精神状态尚可,咽部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心音有力,律齐,双肺可闻及中的细小水泡音及少许喘鸣音,腹软,余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脉浮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3.6×109/L
呼吸道病原体:阴性
胸片:双肺可见点状阴影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风热闭肺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5g 杏仁10g 石膏30g 炙甘草5g
白前15g 双花10g 连翘10g 款冬花10g
紫菀10g 厚朴10g
五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复诊:2019年6月9日
患儿口服中药后,2天后发热即减退,现无喘促,咳嗽亦较前明显减轻,听诊:双肺可闻及少许细小水泡音,末闻及喘鸣音,上方去石膏、厚朴,麻黄,加射干6g、浙贝12g、桔梗10g,再服五剂。
2019年6月14日,患儿病愈。
心得体会:肺居于上,为相传之官,有治节之能,为五脏之华盖,其性清属金而主一身之气,患儿外感风寒,又小儿为纯阳之体,邪易化热,风热闭肺,则发热咳嗽,肺失宣降则肺郁而喘,治疗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其中麻黄配石膏,麻黄宣肺止喘,石膏清热凉肺而相得益彰,无助热伤津之弊,杏仁配麻黄则宣中有降,甘草配石膏则清中有补,且能缓急补心,麻黄治喘,寒热皆宜,若与石膏,桑白皮配伍可治热喘,与干姜、细辛配伍可治寒喘,但肾虚作喘禁用麻黄。
病案七
林某某,女,6岁
初诊:2019年6月13日
主诉:食欲不振2年余。
现病史:患儿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不振,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尚可。
既往史:体虚易感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精神倦念,咽不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余未见异常,舌红少津光剥苔脉细。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6×109/L
腹部彩超: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厌食
胃阴不足
西医诊断:厌食证
治法:养胃育阴
处方:养胃增液汤加减
石斛15g 乌梅10g 北沙参15g 玉竹10g
白芍15g 麦冬15g 陈皮10g 鸡内金10g
山药10g 炙甘草5g
七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复诊:2019年6月20日
患儿口服药物后,现厌食症状有改善,不拒食,皮肤干燥亦减轻,仍舌质红苔光剥,脉细,患儿胃阴逐渐恢复,进一步仍以养阴增液为主,方加焦三仙各10g日一剂口服,再服七剂。
心得体会: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发病原因主要是平素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以及长期偏食等情况,损伤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脾与胃互为表里,虽各有所司,但相互关联,脾主运化,输布营养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熟腐水谷,传于小肠,分清泌浊。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远;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胃阴伤则不思进食,胃阴指胃之清津,是阴液之本,胃为水谷之海,又称脏腑之海,十二经皆禀于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若胃阴不足则水谷少入,津液无由化生,则出现舌红苔花剥等证,治疗宜养胃育阴,在治疗厌食时,治胃宜清降,润则胃生,所以治胃之药,须防碍脾。
病案八
古某某,男,8岁
初诊:2019年7月9日
主诉:阵发性腹痛半年余。
现病史:患儿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阵发性,得温则舒,家长先后就诊于各个医院,先后口服理中片,益生菌治疗,效果不明显,面色苍白,肢冷。
既往史:既往健康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精神尚可,咽不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心音有力,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腹软,轻度压痛,无反跳痛,余未见异常。舌淡苔白滑脉紧。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2×109/L
腹部彩超:未见异常
幽门螺旋杆菌:阴性
脑电图:未见异常脑电波。
中医诊断:腹痛
腹部中寒
西医诊断:胃肠功能紊乱
治法:温中祛寒
处方:养脏散加减
木香15g 丁香15g 沉香10g 当归15g
川芎15g 肉桂10g 白术10g 人参10g
乌药3g 砂仁15g 白芍15g 炙甘草5g
七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复诊:2019年7月16日
患儿服药后,腹痛明显减轻,进食冷饮后,仍有腹痛,遇温得舒,进一步治疗仍温中祛寒,前方去木香、沉香、乌药,再服七付复诊,腹痛痊愈。
心得体会:腹痛为小儿常见的临床症候,以腹部胃脘之下,脐旁及耻骨的上部为发生的疼痛,均称腹痛。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内、外因素所干扰,六腑以通为顺,经脉的流通为畅,腹痛由脏腑、经脉受寒邪侵袭或肠胃乳食所伤,中阳不振,脉络瘀滞等均可引起气机壅阻,经脉失调,凝滞不通而腹痛。本案患儿腹痛阵作,得温则舒,舌淡苔白滑脉紧,故属腹部中寒,治疗以温中祛寒,给养脏汤加减,木香、沉香、丁香等芳香散寒之品,调理气机,川芎,当归温通血脉,再加肉桂温中散寒,加人参、白木等健脾益气,诸药合用,使寒邪得温则散,气血畅行,阳气敷布,脏腑获得温养,则腹缓解。
病案九
邓某,男,10岁
初诊:2019年7月11日
主诉:耳下腮部漫肿疼痛2天。
现病史:患儿于昨天出热发热,体温在38°℃古右,今晨起发现右侧耳下漫肿,以耳垂为中心,轻度疼痛,后左侧亦肿,同时伴有咀嚼不便,咽痛。
既往史:既往健康,半月前曾与“腮腺炎”患儿接触。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精神尚可,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余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脉浮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6×109/L,淋巴细胞:71%
呼吸道病原体:阴性
彩超:双侧腮腺漫肿,请结合临床
中医诊断:痄腮
温毒在表
西医诊断:急性腮腺炎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处方:银翘散加减
牛蒡子15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荆芥10g
桔梗10g 甘草5g 板蓝根10g 夏枯草10g
三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另芒硝30g、青黛10g、冰片5g以去皮仙人掌混合捣碎,日1次,敷于患处。
复诊:2019年7月14日
患儿经口服及外用药后,现无发热,耳下漫肿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再服3付。
心得体会:痄腮是由风温邪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其临床主要特征。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变率较高,病因为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因足少阳三脉起于目外眦,上行至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邪入少阳,经脉壅滞,气血流行受阻,故耳下腮颊漫肿而有痛感。本病因患儿有与痄腮患儿接触史,双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同时伴咽痛,咀嚼不便,舌红苔黄脉浮数,收诊为温毒在表,治疗宜疏以清热,散结消肿,给银翘散加减,同给予中药外敷,疗效倍增,病愈,因本病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
病案十
林某某,男,4岁
初诊:2019年8月15日
主诉:口唇、指甲苍白半年余。
现病史:患儿半年前,感冒时检查血常规发现血红蛋白低,后感冒痊愈后反复检查,血红蛋白仍不正常,并口服铁剂及生血糖浆治疗,无明显改善,今求中医中药治疗,故来我院。
既往史:既往体虚易感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精神倦怠,口唇、指甲苍白,皮肤粘膜、干燥,眼结膜苍白,咽不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余(一)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无力。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GB:90g/L.HCT: 26. 96% MCV: 76. 61fL.
血清铁:4. 8umo/L.
中医诊断:贫血
气血不足
西医诊断:缺铁性贫血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助运。
处方:八珍汤加味
党参20g 白术10g 茯苓10g 熟地10g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0g 陈皮10g
黄芪15g 炙甘草5g
七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右旋糖酐铁口服液50mg,日2次口服
复诊:2019年8月22日
患儿口服中药后,口唇、指甲苍白略有好转,精神、食欲亦有明显好转,前方加佛手10g炒麦芽10g鸡内金10g,去白芍、白术,再服七剂复诊。
心得体会:贫血在儿科属于常见病,虽现在物质生活富足,但小儿多
有厌食,偏食的习惯,故多见贪血,尤其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缺乏而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尤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主要与体内贮存及摄入量不足,丢失或消耗过多,生长发育过快。铁缺乏则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细胞浆不足,但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治疗以“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通过调理脾胃,阳阴双补,使阳生阴长,精血生,“气能生血行血”,故不能单纯补血,同时给予铁剂治疗。健脾益气之药,能促进铁剂的吸收和利用。
病案十一
李某,男,8岁
初诊:2019年9月3日
主诉:心悸、气短半年余。
现病史:患儿半年前,曾患“肺炎”后出现心悸,气短,尤活动后明显,易疲劳、乏力、夜眠不安,精神倦怠,面色少华,家长先后领到医院就诊,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病情时好时坏。
既往史:既往体虚易感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精神倦怠,面色少华,咽不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双肺呼吸音清,第一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余(一),舌淡苔白而润脉缓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1×109/L
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ST段下移
心肌酶:CK-MB:48.
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肌钙蛋白:阴性
中医诊断:心悸
心脾两虚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复脉。
处方:归脾汤加减
当归15g 党参20g 白术10g 黄芪15g
茯神10g 远志10g 酸枣仁10g 柏子仁10g
大枣5枚 生姜5片 炙甘草5g
三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复诊:2019年9月10日
患儿自觉心悸、气短较前减轻,精神、食欲亦有所好转,夜眠安,进一步治疗仍以补益心脾为主,再加丹参10g、桂枝6g防补而不腻,并增加振奋心阳之功,提高疗效,再服十四剂。
心得体会: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的病变脏腑
主要在心,无论是感受邪毒,还是正虚,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心主血脉功能的失常,邪毒侵及心脉,留滞不去,损及心血,心气不足难以鼓动血脉,心血方虚则脉难以充盈,阳不能化其气,阴无以养其心,心病及脾,气血衰微则脉气不能接连,日久脉络瘀阻,气血失调,心律不整,故於疗宜补益心脾,益气复脉,同时亦加活血及振奋心阳之品。若患儿食积有滞可加鸡内金,神曲、麦芽;若体虚多汗亦可加浮小麦,胸闷亦可加薤白、沉香。
病案十二
闫某某,女,10岁
初诊:2019年9月12日
主诉:发热3天,皮疹2天。
现病史:患儿1周前,曾与“水痘”患儿接触过。于3天前,出现发热、流涕、喷嚏、咳嗽,体温未超过38.5℃,咳嗽轻,干咳无痰,第二天即见皮疹,多见躯干部,首先丘疹,逐渐形成疱疹、结痂、肌肤略有瘙痒。
既往史:既往健康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咽部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余未见异常。在皮肤同一平面可见丘疹,疱疹,结痂,舌质淡苔薄黄脉浮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3×109/L,淋巴细胞72%
呼吸道病原体:阴性
中医诊断:水痘
邪郁肺卫
西医诊断:水痘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处方: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g 连翘15g 荆芥10g 蝉蜕10g
僵蚕10g 滑石10g 薏苡仁10g 浙贝6g
甘草5g 石膏20g
三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复诊:2019年9月15日
患儿口服第二天,发热即退,流涕,咳嗽均减轻,躯干部散在丘疹、疱疹、结痂,大小不一,四肢、颜面少见,前方去石膏,浙贝,加地肤子,白藓皮各10g.继服五付再复诊、病愈。
心得体会:水痘因感染水痘病毒引起,一年四李均可发生,尤冬春发病较多,因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足,冬春季节易为时行风温湿热邪毒所袭,而患水痘。易引起流行,临床预后一般良好,发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极少有再次发病者,此患儿病前有与“水痘”患儿接触史,初起似感冒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1-2日即可出现皮疹,躯干多见,四肢少见,自丘疹,很快转成疱疹、结痂、分批出现,常丘疹、疱疹,干痂同时存在,治疗常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故给予银翘散加减,嘱患儿应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且防抓挠,不宜洗浴,禁用激素,饮食应清淡。
病案十三
杨某某,女,6岁
初诊:2019年10月8日
主诉:咳嗽3天。
现病史:患儿3天前,起居不慎,着凉后出现咳嗽,喉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无发热,全身酸痛,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健康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咽不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余未见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9×109/L
呼吸道病原体:阴性
胸片:双肺纹理增强
中医诊断:咳嗽
风寒袭肺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治法: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
桂枝6g 炙麻黄3g 细辛3g 姜半夏5g
干姜5g 五味子10g 荆芥6g 生姜6g
前胡10g 茯苓10g 甘草3g
三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止咳贴日1次
复诊:2019年10月11日
患儿口服中药后,咳嗽明显减轻,现晨起咳几声,干咳无痰,舌淡苔薄白脉浮,进一步仍宣肺止咳,前方去炙麻黄、桂枝.荆芥,加枣仁6g桃杷叶6g,再服三剂后复诊病愈。
心得体会:咳嗽是小儿肺系疾病中的常见病,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临床多见外感咳嗽,西医则认为咳嗽是为了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而发生的一种身体防御反射动作,咳嗽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炎,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婴幼儿及任何年龄体弱儿更易惟患。“气上呛,咳嗽生”。咳嗽乃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主证。《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皆呛而咳,所以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故治疗宜疏散风寒,宣通肺气,此患儿形体略胖,为有水饮人,水寒相搏,外寒引发内饮,而致上犯于肺,给小青龙汤解表祛风寒,又能蠲饮祛痰。
病案十四
卢某,女,8岁
初诊:2019年10月18日
主诉:皮疹伴瘙痒2天。
现病史:患儿2天前到广场玩,着凉后出现皮疹.红色高出皮肤的风团,周围绕有红晕,伴有瘙痒感,无固定形态,得温减轻,时隐时现,退后不留痕迹,恶寒怕风,口不渴无发热。
既往史:既往健康
过敏史:“头孢”过敏
体格检查:皮肤见红色风团,高出皮肤,咽不充但,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余(一),舌红苔白脉浮紧。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9×109/L,嗜酸细胞10.12%
呼吸道病原体:阴性
中医诊断:瘾疹
风寒外袭
西医诊断:荨麻疹
治法:疏风散寒。
处方:麻黄汤和桂枝汤加味
麻黄3g 桂枝6g 白芍6g 防风10g
荆芥10g 白藓皮10g 生姜6g 大枣5枚
黄芪15g 五味子6g 蝉蜕6g 甘草3g
三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频服
复诊:2019年10月21日
患儿口服中药后,皮疹明显减少,现皮肤可见少风团,略感瘙痒,遇冷无增多,现表邪已解部分,前方去麻黄,桂枝,五味子,加丹皮6g,柴胡3g,再服三剂,复诊后疹退。
心得体会:荨麻疹,类似中医“瘾疹、风丹”等,在《诸病源侯论》曰“小儿因汗,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疹,风气止在腠理浮浅,其势微不肿不痛,但成隐疹瘙痒耳。”本病的病机由风邪所致,而与寒,热湿及体虚有关,临床分急、慢性、特殊型三大类,要详辨寒、热、虚、实不同。中风有汗,治用桂枝汤,伤寒无汗,治用麻黄汤,但临床病证千差万别,本案患儿营卫之气不调,在表尚有小寒郁闭,用桂枝汤犹恐不能发越在表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又恐更加损伤营卫之气,故使用麻黄汤合桂枝汤方。
病案十五
王某某,女,6岁
初诊:2019年11月6日
主诉:咳嗽3天。
现病史:患儿3天前,起居不慎,外感后出现咳嗽,咳嗽不爽,痰难以咯出,偶有略黄痰,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时有头痛,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健康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咽不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大中水泡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余未见异常,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7×109/L
呼吸道病原体:阴性
胸片:双肺纹理增强
中医诊断:咳嗽
风热犯肺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清热,止咳化痰。
处方: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 菊花6g 杏仁6g 桂枝6g
黄芩3g 射干6g 玄参6g 浙贝3g
瓜蒌皮3g 甘草3g
三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止咳贴日1次
复诊:2019年11月9日
患儿服药后,第二天咳嗽减轻,现白天轻咳,痰少,夜寐安,咽痛减轻,查体:咽部略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余(-),进一步宣肺止咳为主,前方去菊花,黄
芩,加白前10g,继服三剂,病愈。
心得体会:咳嗽是儿科门诊较常见的疾病,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尤季节转换时,多年龄段均可发病,由于外界气候冷热的变化,
可直接影响肺气宣肃,而造成咳嗽,又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故更易发生,而咳嗽为辩证论治首应辨别寒、热、虚、实、外感和内伤,才能准确用药,药到病除,肺为娇脏,乃脏腑之华盖,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肺亦只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小儿肌肤薄,藩篱疏,外感咳嗽较为多见,治疗以宜通肺气,止咳化痰为主。
病案十六
刘某,男,8岁
初诊:2019年12月2日
主诉:注意力不集中近1年。
现病史:患儿注意力不集中,上课钻桌子已近1年,老师多次与家长联系,平时做作业手里玩东西,不能自控,速度慢,错误多,成绩不好,睡眠不深,易惊醒,胃纳一般,喜饮水,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健康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咽不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余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脉滑微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1×109/L,
脑电图:未见异常脑电波
头部CT:未见异常结构
肝功、肾功: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多动症
心经郁热
西医诊断:儿童多动综合征
治法:清热泻火,养心安神。
处方:黄连导赤散加减
生地15g 竹叶10g 川木通5g 黄连5g
蝉蜕6g 丹皮12g 炒栀子10g 酸枣仁15g
炙远志10g 龙骨20g 牡蛎20g
七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复诊:2019年12月9日
服药后睡眠明显好转,胃纳大增,唯听课、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余未见异常,舌红薄黄脉平,遂改用养血安神,交通心肾法,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酸枣仁15g 茯苓12g 知母12g 川芎10g
柏子仁15g 龙骨20g 牡蛎20g 龟甲20g
蝉蜕10g 僵蚕10g 石菖蒲10g 炙远志10g
继服七付
三诊:患儿上课能专心听讲,还受老师表扬,偶有心烦,胃纳差二便调,舌脉无异常,守方加减,上方加合欢皮12g炒栀子10g,继服七剂。
心得体会:注意力缺陷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行为异常性疾病,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情绪不急,冲动任性,或伴有学习困难和心理异常,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包含在中医“脏躁”“躁动“健忘”“失聪”等病证中,其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教育不当,产伤或外伤等他病所伤导致心、肝、脾,肾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致。病机特点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由于小儿心肝常有余,脾肾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而本病表现为神飞扬不定,志存变无恒,情反复无常,性急躁不耐等神、志、情、性异常,一般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常常是虚实夹杂,即使是虚证,亦非纯虚证,往往有虚热上炎或虚火上炎之见症,故黄连导赤散,安神定志丸交替服用,本病除药物外,尚需辅以心理治疗。
病案十七
邓某,女,4岁
初诊:2019年12月5日
主诉:汗多1月余。
现病史:患儿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卧汗多,扪之黏手,手足心热,食欲不振,口臭纳少,喜有味食物,不喜饮水,大便偏干,小便黄少。
既往史:既往体健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咽不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双肺浮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余未见异常,舌苔白黄腻,脉滑微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1×109/L,
微量元素:未见异常
维生素D:31
尿常规: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汗证(盗汗)
湿热熏蒸
西医诊断:汗证
治法:宣上渗下、化湿清热。
处方:加味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 薏苡仁15g 白蔻仁6g 半夏10g
厚朴12g 淡竹叶6g 滑石10g 通草5g
黄芩12g 藿香12g 茵陈10g
五付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
复诊:2019年12月10日
服药后,腻苔减退,盗汗减少,手足心热,口臭减轻,余症同前,守方加神曲6g,继服五剂。
三诊:患儿腻苔退净,盗汗已无,手足心不热,口不臭,食欲好转,服三剂,巩固疗效。
心得体会:小儿汗证和成年人一样,有自汗,盗许之分,睡中汗出,醒后渐收者为盗汗,盗汗多属阴虚,乃阴虚阳凑,血热液泄,凡治汗
证(湿加熏证除外),无论自汗、盗计,或不当汗而妄汗或当汗而汗之太过,大汗不止,速宜补气敛汗,以免大汗亡阴亡阳,陈复正著《幼科发挥》云:“汗者心之液也。唯头汗不必治。”其原因是“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此说不可拘泥。若小儿动则汗出或睡则汗出,满头大汗而非喂奶过急,剧烈运动或天气炎热,衣被过厚等原因引起,则属汗证,应予治疗,诚如张景岳所说“汗之根本由于营
气,汗之启闭由于卫气,若小儿多汗者,终是卫虚所以不固。”汗出既多,未免营卫血气愈有所损,此所以不可不治也。
病案十八
马X,女,13岁
初诊:2019年4月8日
主诉:发热伴咳嗽3天。
患儿发热、咳嗽3天,体温最高40.2℃,微恶风、寒,咳嗽频发,喉间可问及明显痰鸣音,偶尔能咳出黄色黏痰,伴鼻塞流涕,咽部红肿,热时头痛,舌红苔黄,脉浮数。以辛凉宣肺、清热化痰之法治疗。
蜜麻黄2g 苦杏仁(炒)5g 石膏(生)10g 金银花5g
连翘5g 竹叶3g 淡豆豉3g 荆芥穗3g
薄荷3g 牛蒡子3g 射干3g 贝母2g
瓜蒌丝7g 炙甘草5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9年4月14日
患儿热已退,咳嗽较前明显缓解,痰少,无鼻塞流涕,咽部略红,自觉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黄。
金银花5g 连翘5g 竹叶3g 淡豆豉3g
荆芥穗3g 薄荷3g 牛蒡子3g 射干3g
贝母2g 瓜蒌丝7g 芦根3g 炙甘草5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2019年4月18日
患儿上诉诸症已愈,继以补脾益气之法巩固。
黄芪16g 防风5g 党参片10g 白术(麸炒)8g
茯苓5g 龙眼肉8g 远志(制)3g 甘草(炙)6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语:患儿病初,风热之邪侵袭皮毛,犯于肺,热邪熏蒸肺络,灼津炼液为痰,肺失宣肃,故咳嗽、痰鸣,属于风热郁肺之象。初诊治以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以清热化痰宣肺,6剂后诸症减轻,二诊患儿热证已解,去麻杏石甘汤再服4剂,后改用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以益气健脾固肺,防病后体虚,邪气复发。
病案十九
张X,男,4岁
初诊:2019年11月3日
主诉:1年内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10余次
患儿反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面黄,少华,不似同龄儿童活泼好动,喜卧,易倦怠乏力,动辄汗出,食少,小便尚可,大便时有稀溏,舌淡苔薄白,脉无力。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8g 黄芪16g
防风6g 山药5g 苍术5g 薏苡仁3g
木香3g 陈皮3g 砂仁3g 煅牡蛎3g
甘草6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9年11月13日
患儿近期未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较前稍活泼,日间活动后汗出明显减少,食欲较前改善,大便多数成形,偶有稀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继续以原方5剂
三诊:2019年11月18日
患儿诸症缓解,无大便稀溏。
原方去煅牡蛎、苍术 10剂
四诊:2019年12月28日
患儿近2个月未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精神状态佳,二便调,夜寐安。
按语: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多次感受外感之邪,稍愈即复,反反复复。本患儿辨证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治疗主要以补虚扶正为主,正复则邪自退。治疗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两方合用达到补肺固表,健脾益气之功,患儿常汗出,加煅牡蛎以固表止汗,加苍术、薏苡仁以健脾化湿止泻。三诊时患儿汗出及腹泻症状不明显,故减药后继续10剂以巩固疗效。
病案二十
郑X,女,10岁
初诊:2019年9月10日
主诉:双下肢瘀点瘀斑1天
患儿1天前患儿出现发热,伴轻咳,咽痛,双下肢瘀点、瘀斑,大小不等,呈对称分布,色鲜红,压之不褪色,无腹痛及关节痛,无黑便,至社区诊所就诊,临时予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点治疗1次,患儿症状无明显改善,随后来我院就诊。舌红苔黄脉浮数。
牡丹皮20g 墨旱莲20g 当归15g 紫草10g
白鲜皮20g 浮萍15g 茜草20g 仙鹤草20g
生地黄20g 熟地黄15g 砂仁10g 莲子15g
防风15g 炙甘草10g
加水牛角浓缩粉3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9年9月17日
患儿无明显感染症状,双下肢瘀点、瘀斑,呈暗红色,对称分布,压之不褪色,无新发瘀点、瘀斑。舌淡红薄苔黄脉浮。
牡丹皮20g 金银花15g 薄荷10g 连翘15g
白鲜皮20g 浮萍15g 茜草20g 仙鹤草20g
生地黄20g 熟地黄15g 板蓝根10g 牛蒡子10g
防风15g 炙甘草10g
加水牛角浓缩粉3g
按语: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血管炎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常见以感染及过敏相关。小儿素体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因,外感与风湿热邪相关,本患儿初诊时有明确的外感因素及症状,故辨为风热伤络证,在祛风清热凉血基础上对症加凉血化斑、健脾益气养血之品。二诊患儿外感症状已愈,故原方去祛风解表药,重用凉血化斑之品以凉血散瘀消斑。
病案二十一
刘X,男,6岁
初诊:2019年3月20日
主诉:反复鼻塞、流涕1年
患儿去年1年内反复出现鼻塞、流清涕,喷嚏时作,遇寒加重,发作时伴流泪,头晕,咽部不适,小便量少色黄,大便尚可,舌红苔黄,脉浮。
蜜麻黄2g 杏仁5g 辛夷花3g 苍耳子3g
白鲜皮5g 紫草3g 茜草3g 薄荷3g
荆芥穗5g 川芎3g 防风3g 甘草6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9年3月28日
患儿诸症明显缓解,鼻塞流清涕症状较前明显缓解,晨起仍有喷嚏,但较前减轻,无、头晕不适等症状,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黄。
蜜麻黄2g 杏仁5g 辛夷花3g 苍耳子3g
白鲜皮5g 紫草3g 茜草3g 薄荷3g
荆芥穗5g 防风3g 甘草6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语:小儿肺、脾常不足,整齐虚弱,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寒邪束于皮毛,阳气无从泄,故喷而上出而为嚏。鼻窍失养,邪从口鼻侵入机体,肺气不宣,津液骤停,致喷嚏时作,鼻塞流涕。《素问》:“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也。”《温病条辨》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本方中多轻清上扬之品,以宣肺解表。初诊另加薄荷、川芎、防风以清利头目,祛风止头晕,二诊时患儿头晕症状明显缓解,故以原方去川芎,继以巩固宣肺解表之效。
病案二十二
李X,男,11岁
初诊:2019年5月3日
主诉:胃脘胀痛2个月
患儿近2个月饮食后出现胃脘胀痛,偶有呕吐,呕吐物为不消化食物,吐后胀痛减轻,纳差,小便尚可,大便溏,舌苔厚腻,脉滑。
焦山楂10g 焦神曲10g 炒麦芽10g 茯苓5g
莱菔子3g 陈皮8g 枳实6g 厚朴5g
山药6g 藿香5g 生姜3g 延胡索8g
甘草6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9年5月11日
患儿食后脘腹胀满症状明显缓解,仍偶有胃脘部不适,无呕吐,二便尚可,舌红苔黄。
焦山楂10g 焦神曲10g 炒麦芽10g 茯苓5g
莱菔子3g 陈皮8g 枳实6g 厚朴5g
山药6g 藿香5g 延胡索8g 木香10g
甘草6g 连翘5g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2019年5月22日
患儿无明显不适症状,食欲佳,嘱注意饮食,调理至愈。
按语:儿童脾胃功能弱,常不知自节,喜暴饮暴食或饮食过量,损伤脾胃,食积不化,停滞胃脘,而发为胃脘痛。治疗主要以理气和胃、消食助运为主,以保和丸为主方,加枳实、红坡行气消滞,加山药健脾除湿,加藿香、生姜止呕止吐,加延胡索行气止痛。二诊患儿症状较前好转,故用原方去生姜,加木香增强行气止痛之功效,加连翘稍去食积之热。三诊时患儿已无明显症状,本方基础方为治标之剂,不宜久用,故嘱其自行注意饮食,调理恢复。
病案二十三
李某,男,7个月
初诊日期:2019年3月3日。以“腹泻5天。”就诊。
现病史:5天前出现腹泻,日行4-5次,呈黄色稀水便,夹杂不消化奶瓣,进食差,夜间睡眠不安,尿量略少。查体:腹胀,叩诊呈鼓音,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皮肤弹性可。
中医诊断:泄泻
处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方药:人参5g 茯苓7g 白术7g 葛根5g
藿香5g 木香5g 厚朴5g 小茴香5g
炙甘草3g
每日一付,分3次口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寒凉之品。同时给予止泻贴、脾贴贴于脾腧穴,每日1贴。连续5天。
二诊:2019年3月8日
腹泻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日行1-2次,呈黄色粘液便,偶尔可成形,进食好转,食后易腹胀,夜间睡眠安,尿量可。查体:面色恍白,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太子参5g 黄芪5g 茯苓7g 佛手5g
木瓜5g 砂仁3g 木香5g 半夏5g
陈皮7g 白术7g 炙甘草3g
每日一付,分3次口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寒凉之品。同时给予脾贴贴于脾腧穴,每日1贴。连续7天。
按语:结合患儿初诊时的症状体征, 案例中患儿可辨为脾虚泄泻证,以七味白术散为主方,方中四君子汤甘温益脾,辅以藿香、葛根、木香芳香醒脾助运。全方合用共凑健脾止泻之功效。另加小茴香温中、厚朴增强行气作用,起到温中行气之效。二诊患儿腹泻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脾虚之象,故用本方主要扶正健脾行气。
病案二十四
李某,女,8岁
初诊日期:2019年7月20日,以“发热、咳嗽2天”就诊。
现病史:患儿2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7℃,7-8小时发热1次,咳嗽频作,可咳出黄色粘痰,鼻塞流浊涕,时有喘促,无喘憋,无恶心呕吐,无痉咳嗽及声音嘶哑等症,口渴,进食差,尿黄少,大便干。查体:面色潮红,无鼻煽及三凹征,咽部充血明显,双肺可闻及湿罗音,余查体(-)。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处方方药:
炙麻黄7.5g 苦杏仁10g 葶苈子10g 黄芩6g
射干10g 地龙10g 桃仁10g 金银花20g
连翘20g 鱼腥草20g 瓜蒌20g 芦根20g
炙甘草10g 石膏25g 款冬花20g 冬瓜子10g
每日一付,分3次口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寒凉之品。同时予肺炎大贴贴于肺腧穴,每日2贴。连续7天。
二诊日期:2019年7月28日。
患儿热退,咳嗽减轻,痰多,可咳出白痰,进食欠佳,大便略稀。查体:面色恍白,双肺可闻及少许痰鸣音,余(-)
处方方药:
陈皮20g 半夏7.5g 苏子10g 芥子10g
浙贝母7.5g 胆南星10g 竹茹10g 紫苑10g
旋复花5g 瓜蒌15g 茯苓20g 苦杏仁10g
炙甘草10g
每日一付,分3次口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寒凉之品。同时予脾贴、化痰贴分别贴于脾腧穴及肺腧穴,每日2贴。连续7天。
按语:结合患儿初诊时的症状体征, 案例中患儿可辨为痰热闭肺证,故予麻杏石甘汤加减,方中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结合而生津止渴,加黄芩清肺,紫苏子、桔梗行气化痰。金银花、连翘疏散在表之风热,鱼腥草、瓜蒌、款冬花、冬瓜子增强止咳化痰作用,射干利咽,地龙、川芎活血通络以促进肺部啰音吸收。二诊患儿症状明显好转,肺病及脾,脾虚生痰,故二诊以温胆汤加减,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陈皮、茯苓健脾渗湿,加入苏子、芥子、浙贝母、胆南星 、紫苑、旋复花、瓜蒌以增强止咳化痰作用,诸药共凑健脾渗湿,止咳化痰之效。
病案二十五
张某,男,16岁
初诊日期:2019年1月15日,以“心悸、气短7天。”就诊。
现病史:患儿7天前出现心悸、气短,时有胸闷、乏力,同时伴低热、咽痛等感冒症状,查体:咽部充血明显,心音低钝,心率80次/分,脉结代,余(-)。
中医诊断:心悸
处方方药:
柴胡15g 黄芩7.5g 贯众10g 炒牛蒡子5g
菊花10g 蝉蜕5g 青蒿30g 板蓝根30g
大青叶20g 薄荷15g 瓜蒌15g 珍珠母20g
龙骨20g
日一付,分3次口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寒凉油腻之品。连续7天。
二诊日期:2019年1月22日
患儿感冒症状消失,仍有心悸、气短、乏力症状,活动后明显,进食欠佳,大便略稀。查体:面色恍白,余(-)
处方方药:
黄芪20g 茯神20g 酸枣仁20g 柏子仁10g
麦冬10g 玉竹10g 薤白20g 龙骨5g
柴胡10g 党参30g 当归20g 红参10g
瓜蒌丝10g 熟地黄15g
日一付,分3次口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寒凉油腻之品。连续10天。
按语:结合患儿初诊时的症状体征, 案例中患儿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养心为主,青蒿、板蓝根、贯众清热解毒,薄荷、菊花、大青叶清热透表,柴胡、黄芩清热利湿,解毒养心,瓜蒌行气宽中,珍珠母、龙骨宁心安神。二诊中为结合患儿病情为病毒性心肌炎缓解期,故予徐金星主任经验方以养心健脾、安神益智。
病案二十六
张某,男,2岁
初诊日期:2019年7月1日,以“流涎半年余”就诊。
现病史:近半年来,患儿流涎不止,口干多饮,食少纳差,腹胀,多汗易感,小便清长,大便时溏,是有顽谷不化,平时易感。查体:患儿面色晄白无华,口唇色淡,涎液不止,清稀如水,哭声低弱无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不力。
中医诊断:滞颐(脾肾阳虚证)
治疗原则: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方药:
藿香9g 木香5g 陈皮9g 半夏5g
茯苓10g 肉桂3g 柯子4g 建曲8g
黄芪10g 太子参10g 乌药 5g 生麦芽10g
每日一付,分2次口服,连服7日
二诊日期:2019年7月8日
患儿流涎略有减轻,精神食欲好转,大便成形。予去生麦芽,加焦山楂6g、煅牡蛎10g,继续口服14日。
三诊日期:2019年7月22日
患儿流涎症状明显好转,食欲正常,大便正常。
按语:
该患儿为脾肾阳虚证,多以温脾益肾,振奋脾肾阳气,扶助正气。方中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通经脉。柯子酸涩性收,加强收敛收涩之效。乌药温中行气,温肾散寒。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导滞,黄芪补气健脾,举陷升阳,益卫固表。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黄芪与太子参两药相配,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同时加强益气固表,调节免疫,改善体质功能。二诊患儿症状明显好转,予去生麦芽,加焦山楂、煅牡蛎加强收涩之效。
病案二十七
杨某,男,5岁
初诊日期:2019年7月12日。以“便秘半年余。”就诊。
现病史:患儿近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便秘,大便3-4日一行,质干结,食欲欠佳,食后腹胀、呃逆,偶有腹痛,手足心热,无呕吐。查体:面色略红,心肺未见异常。腹部略胀,无压痛及反跳痛,舌红,苔少,脉弦。
中医诊断:便秘(阴虚证)
治疗原则:调气导滞,滋阴通便
方药:五磨饮子和增液汤加减。
乌药5g 玄参5g 熟大黄4g 青皮5g
枳壳5g 麦冬10g 槟榔5g 木香5g
郁金5g 生地 10g 鸡内金10g 茯苓10g
每日一付,分两次口服,连服7日
二诊日期:2019年7月19日
患儿大便情况好转,大便2日1次,性状好转。腹胀减轻,食欲较前增加。故继续服用前方14日。
三诊日期:2019年8月2日
家长诉患儿症状好转。食欲正常,大便好转,大便1-2日一行。形状正常。
按语:
患儿脾胃素虚,气滞便秘,日久肠腹积热,耗损阴津,故有阴虚内热之象,属气秘兼有阴虚之症。方中玄参、生地、麦冬甘寒润肠,青皮、枳壳、槟榔、木香、乌药、郁金等行气导滞,降逆消胀。茯苓健脾,鸡内金消食导滞。二诊患儿症状明显好转,故予继续前方口服。三诊患儿大便性状好转,故予减熟大黄、槟榔,加枳实消胀行气。
病案二十八
王某,男,2岁5个月
初诊日期:2019年8月2日。以“反复咳喘1年余”就诊。
现病史:患儿1年半前曾患儿“肺炎”,经治疗后仍反复咳喘。在西医院门诊查肺CT提示:“广泛马赛克征”,诊断“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给予口服小剂量阿奇霉素和强的松8月余,患儿咳喘仍时轻时重,活动或哭闹后加重,咳痰色白而稀。口干,手足心热,多汗易感,平均每月患呼吸道感染2-3次,乏力纳差,小便清长,大便干稀不调。查体:面色无华,口唇色淡,喉中偶有痰鸣。双肺可闻及细小水泡音及痰鸣音。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中医诊断:哮喘(肺脾气虚证)
治疗原则:补益肺脾,健脾利湿
方药:
黄芪10g 太子参10g 煅牡蛎10g 麦冬10g
防风10g 细辛3g 五味子10g 干姜6g
半夏4g 葶苈子10g 黄芩10g 苏子10g
川芎10g 桃仁10g
每日一节 分2次口服,连服7日
二诊日期:2019年8月9日
患儿咳喘症状较前减轻,手足心热减轻,食欲可,大便好转。去细辛、桃仁,加地龙10g、茯苓10g继续口服14日。
三诊日期:2019年8月23日
患儿活动后咳喘症状明显减轻,肺部水泡音明显减少。去葶苈子,加丹参10g、红花10g继续口服14日。
四诊日期:2019年9月7日
患儿症状明显好转,且近一个月内无呼吸道感染。继续前方口服,去黄芪,加黄精10g,继续口服14日。
五诊日期:2019年9月21日
家长代诉平时无咳喘症状,食欲二便尚可。
按语: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病程迁延,为难治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根据患儿症状体征,中医辩证为哮喘(肺脾气虚证),治疗重在肺脾肾三脏同治。方中黄芪、太子参补益肺脾,半夏、葶苈子、苏子、细辛、五味子、干姜止咳化痰平喘,温肺化饮,加黄芩、黄连共用,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宣通肺气,加入川芎、桃仁达到去除痰瘀的作用。本病治疗开闭既要涤痰通肺,活血化瘀,去除痰淤之邪,又要肺脾肾三脏同治,护肺健脾益肾扶助正气,促进排出痰淤之邪。
病案二十九
患儿,男,7岁
初诊日期:2019年8月10日,以“反复咳嗽2月余”就诊。
现病史:患儿近2月反复出现咳嗽,1周前受凉后咳嗽进一步加重,自付止咳类中成药物无效。咳嗽为阵发性,喉中时有痰鸣,无喘息,无声音嘶哑,夜间及晨起咳嗽加重,时有咳后吐出白色痰涎。无发热,进食欠佳,时后易腹胀,大便偏干,睡眠不安。查体:精神可,咽部略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痰鸣音。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滑。胸片、肺功均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咳嗽(痰湿蕴肺证)
治疗原则:宣肺止咳,化痰降气
方药:
麻黄4g 白果10g 干姜6g 五味子6g
白前10g 百部10g 紫苏子6g 葶苈子6g
钩藤10g 莱菔子10g 瓜蒌15g 地龙10g
每日一付,分2次口服,连服1周
二诊日期:2019年8月17日
患儿咳嗽症状较前减轻,痰量较前减少,时有恶心呕逆,无呕吐,舌苔厚腻较前减轻,故予去葶苈子,加竹茹8g化痰降逆,加桃仁活血化瘀。连服1周,医嘱同前。
三诊日期:2019年8月24日
患儿咳嗽咳痰进一步好转,偶有乏力,舌质舌苔较前好转。加黄芪8g、太子参8g以补益肺脾。连服1周。
四诊日期:2019年9月2日
家长自述患儿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
根据患儿症状体征,通过中医辩证为痰湿蕴肺型咳嗽,对于痰湿蕴肺,痰阻气道,肺气上逆的咳嗽,治疗注重温肺化饮,降气化痰,以清储痰之器。该患儿为感受寒凉之后导致咳嗽进一步加重,故予麻黄、白前宣肺散寒,白果、干姜、白前、百部、莱菔子、 瓜蒌合用温肺化痰止咳,紫苏子、葶苈子泄肺中痰涎,钩藤镇静止咳,化痰散结,地龙镇静降逆止呕。著药同用,共同起到温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
病案三十
患儿王某,男,4岁
初诊日期:2019年8月5日,以‘发热5天。’就诊。
现病史:患儿近半年来反复出现感冒发热,多次使用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若受凉、饮食不慎、劳累等原因会再次出现发热。5天前患儿受寒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无寒战及抽搐,无呕吐及腹泻,2天前出现咳嗽,少痰,无痉咳及声音嘶哑,无喘息,易汗出,时有烦躁及恶心呕吐,二便正常。查体:面色白,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充血,心肺未见异常,舌质略红,苔薄黄,指纹青紫在关上。血象及胸片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感冒(风热证)
治疗原则:疏散风热,清泄里热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6g 半夏6g 党参6g 甘草6g
黄芩6g 连翘6g 金银花6g 桔梗6g
紫苑6g 生姜6g 甘草3g 厚朴6g
每日一付,分2次口服,连服5天
二诊日期:2019年8月10日
患儿发热已退,咳嗽明显减轻,饮食增加,面色仍白,咽部及双侧扁桃体充血略减轻,舌质淡红,苔薄黄。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6g 白术6g 茯苓6g 甘草3g
半夏6g 黄芩6g 黄连6g 连翘6g
厚朴6g 枳壳6g
每日一付,分2次口服,连服5天
三诊日期:2019年8月15日
患儿双侧扁桃体略肿大,其他症状基本消失,故予上方继续口服5天。
四诊日期:2019年8月20日
家长自述患儿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
该患儿外感风寒,迁延失治,病传少阳,兼内有伏热,故予寒温并治。方取小柴胡汤加减以和解少阳,加连翘疏散风热,加紫苑、桔梗、厚朴以降气利咽止咳,二诊以四君子汤加减为主,予补益肺脾之气为主,兼清里热。
病案三十一
患儿,女,6岁。
初诊日期:2019年9月4日,以“反复腹痛10余天。”
现病史:患儿10余天前因饮食大量蛋糕及肉类后出现腹痛,呈阵发性,每次腹痛大概3-4分钟,以脐周为主,尚可忍受,每日发作3-5次,时有腹胀,无恶心呕吐,大便略稀,每日2-3次,小便清长。查体,面色微白,神疲,舌质白,苔白腻,脉沉。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
中医诊断:腹痛(食积腹痛型)
治疗原则:理气健脾,消食止痛
方药:
太子参5g 麦芽5g 砂仁5g 元胡5g
木香3g 厚朴3g 焦山楂5g 神曲5g
每日一付,分两次口服,连服7天。
二诊日期:2019年9月12日
腹痛明显减轻,每日发作1-2次,腹胀明显减轻,上方去厚朴,加茯苓5g、白术5g增加健脾之效,继续口服7天。
三诊日前:2019年9月19日
患儿症状基本消失,予停药,嘱少吃甜食及油腻之品。
按语:
小儿食积腹痛,多因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或吃不易消化的食品 而致,或过食生凉之物而致,导致胃肠功能升降运化传导失职,发生腹痛。 此患儿因过食甜食及油腻之品,伤及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腹痛及腹胀,方中木香、厚朴健脾消食,砂仁行气止痛, 元胡止痛,太子参补益脾气,山楂、神曲、麦芽消食止痛。诸药合用,疾病可除。
二诊患儿腹痛腹胀症状好转,故去厚朴,加茯苓、白术增强健脾之效。
病案三十二
患儿,女,13岁
初诊日期:2019年11月2日。以“双下肢瘀点瘀斑4天。”就诊。
现病史:患儿发病前有食用海鲜病史,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出现瘀点瘀斑,色鲜红,呈对称分部,如米粒大小,压之褪色,部分融合成片,无出血,无腹痛,关节无肿痛,辅助检查:尿常规、血常规、凝血、出血检查均正常,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医诊断:紫癜(血热妄行证)
方药:
水牛角20g 生地黄10g 白芍药10g 牡丹皮10g
白茅根10g 白鲜皮10g 黄芩10g 甘草5g
每日一付,分2次口服,连服7天
二诊日期:2019年11月11日
患儿双下肢瘀点瘀斑消失,暂无新出瘀点瘀斑,嘱继续口服上方1周巩固治疗,嘱禁食海产品。
按语: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肌衄” 范畴,与过食燥热及海产品有关,是 风、湿、热之邪损伤营阴,灼伤血络致血溢于外。风热毒邪侵入腠理,深入营血搏结成毒,致脉络受损而成。 方中水牛角凉血止血,牡丹皮、白毛根清热凉血消斑, 生地、黄芩清热止血凉血,白鲜皮凉血止血,诸药合用,达到药效。
医案三十三
陈某,女,18个月。2019年2月26日初诊:患儿食欲缺乏3个月,拒食2天。因3个月前贪饮某饮料,而未给予节制,随即出现食欲缺乏。曾在某医院诊治,以健脾化饮,温中散寒,宣通阳气之法治疗,服药后病情未见好转。近2天来患儿见食则啼哭抗拒,强行进食则呕吐。就诊时颜面萎黄,形体消瘦,脘腹膨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中部黄厚腻,指纹紫滞。
诊断:厌食
治则:清热化湿,健脾理滞。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化裁。
人参15克,白术10克,黄连6克,赤芍15克,砂仁10克,麦芽10克,藿香12克,茯苓12克,鸡内金10克,建曲6克,法半夏10克,紫苏梗6克,甘草6克。3剂。每日1剂,分3次服,嘱其流质饮食,忌生冷。
二诊:药后呕吐停止,脘腹胀满明显减轻,能进半流质饮食,舌淡红,苔中部黄,指纹淡滞。拟原方去法半夏,加槟榔6克。4剂。
三诊:服药后腹胀消失,食量增加,大便正常,但偶见汗出,舌淡红,苔薄黄,指纹淡滞。拟上方去赤芍,加黄芪15克。3剂。嘱其注意饮食调理,忌生冷食物。药后其母告之,患儿汗出已止,饮食如故,体重增加,精神状态良好。嘱其停药,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从患儿脉症分析,前医以健脾化饮、温胃散寒、宣通阳气之法治疗,无可非议,其结果却越温越升,厌食愈甚。本组方用药,注重清热化湿,这就是治病谨防巧处藏奸。所谓藏奸,就是指不易被医家发觉的湿热体征。患儿一派脾胃虚寒之象中,隐藏着舌苔中部黄厚腻之实热证,前医往往只重视脾虚之本,而忽略湿热之标。徐主任还明确指出,治病必须整体辨治,必求标本。其本是脾虚,其标是湿热,去其标则顾其本。
医案三十四
杨某,男,1岁2个月。2019年7月初诊,患儿腹泻3天,伴发热39.5℃,有汗不畅,烦躁不安,口渴喜饮,舌尖红,苔白腻中微黄,脉细数,曾服抗生素无效,改用中药治疗。
诊断:泄泻
辨证:外感暑邪,湿热困脾,升降失调。
治则:解表清热,利湿止泻。
处方:葛根9克,黄连3克,茯苓9克,六一散6克,木香3克,泽泻6克,猪苓9克,紫苏梗6克。3剂后热退泻止而愈。
按语:诊治湿热泻时,要区别湿和热的偏重。热泻一般都兼有外感,发热无汗加紫苏梗,以发汗解表,理气和中,其既有藿香的解表作用,又有厚朴的理气和中的作用,故临床常用之;热重于湿时,葛根芩连汤酌加金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毒之功,使表解里和;湿重于热时,藿香正气散加减,酌加苍术、桂枝、生姜、猪苓、泽泻以加强温化燥湿作用;湿热并重,常用葛根芩连汤和藿香正气散合方加减,酌加蚕沙、木瓜、薏苡仁、大豆黄卷、吴茱萸、苍术以加强温中健脾化湿之力。刘韵远在治疗湿热泻时,主要突出化清利,其基本方为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五苓散化裁而成。藿香正气散为脾湿下利而设,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和胃之功,使脾运、湿化而泻止,突出一个化字;葛根芩连汤为肺热移于大肠下痢而设,有苦寒清热止痢之功,突出一个清字;五苓散为早期湿热泻而设,突出一个利字。由于湿热多兼外感,故刘韵远提出,湿非温不化,不宜过用苦寒燥湿药物;用药量宜轻不宜重,重则有伤脾阳之弊;早期腹泻宜分利,不宜过用温补止泻药。
医案三十五
王某,女,1岁。2019年5月10日初诊:腹泻3个月,先后2次住某医院治疗共2个半月。出院后大便仍每日7~8次,溏薄不化,周身肌肉不丰,面色萎黄不泽,口干少津,小溲短赤,舌淡无苔,指纹淡紫。
诊断:泄泻
辩证:湿热内郁,脾失健运,久泻不止。
治则:健脾利湿,清热分泻。
处方:茯苓10克,车前子10克,诃子肉5克,分心木3克,焦麦芽6克,焦槟榔5克,黄芩5克,木通3克,泽泻6克,川黄连1克。
5月13日二诊:服药2剂,腹泻止。1周后复感风寒,饮食失调,腹泻复发,每日2~3次,指纹淡紫。仍宗前方化裁。
处方:茯苓6克,木通3克,焦麦芽6克,诃子肉3克,怀山药10克,黄芩5克,神曲6克,陈皮3克。药进2剂,腹泻停止。
按语:本案腹泻3个月,完谷不化,日行七八次,面黄肌瘦,口干津少,纯属湿浊内阻,脾虚不运所致。治以健脾利湿,清热分泻,2剂即止。继而复感风寒,饮食失调,重复作泻,原方去黄连之苦寒收敛,泽泻、车前子之利尿逐湿,增加健脾益胃之山药、神曲、陈皮,继服2剂,病势即愈。
医案三十六
范某,男,7岁。2019年5月9日初诊:主诉发热咽痛2天。曾在外院注射青霉素1天,口服抗病毒药等,体温反复。就诊时体温41℃,伴干咳,面红神疲,纳呆,大便2日未解。查双侧扁桃体Ⅱ度红肿,左侧附有多处脓点。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滑数。血象检查:白细胞13.7×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0,单核细胞0.03,嗜酸性粒细胞0.01。
诊断:乳蛾
辩证:风热外侵
治则:疏散风热,解毒利咽
处方:加减白虎汤加决明子1剂。并嘱白粥调养以扶正祛邪。
二诊:上午约10时半服药,下午3时体温降为38.1℃。二煎再服,于夜11时体温降为正常(36.7℃)。继服2剂,体温无反跳,神爽纳增,大便已通畅,无咳。查双侧乳蛾红肿消失。复查血象:白细胞总数为7.1×109/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6,单核细胞0.02。
加减白虎汤组成:生石膏15克(先煎),白薇10克,大枣15克,甘草3克,芦茎15克,蝉蜕5克,玄参15克,鸡蛋花10克。若高热,加黄芩12克,羚羊角粉10克(代,先煎),钩藤5克(后下);呕吐,加竹茹5克,葛花6克;咳嗽,加北杏仁6克,前胡12克,百部12克;大便干结,加决明子12克;纳差,加谷芽12克,麦芽12克,鸡内金10克;便溏,加莲子12克。
按语:中医认为,急性发作期以实热证为主,风热与胃火相搏结,治疗以清热泻火为大法。白虎汤本为清气分实热之代表方,本案加减白虎汤中以生石膏为君药,甘寒清热生津;以白薇代知母为臣,既可清热又可凉血;易粳米为大枣,既佐石膏之寒,又可和胃;蝉蜕疏散风热而利咽;玄参解毒散结而利咽;芦茎清解肺胃之热;鸡蛋花清利大肠湿热,使热毒从下而解,邪有出路则体温易退而不反跳;甘草和药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疏散风热,解毒利咽之效。
医案三十七
王某,女,12岁。2019年9月4日初诊:发热3日,汗后热退,遂烦渴不止,日饮十数杯而渴不解,已历月余,清热止渴、养阴生津之剂连进不应。体肥肢倦,乏力懒言,精神不振,腹胀纳呆,大便溏,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滑而厚腻,脉缓。查血糖、尿糖均正常。综观其证,恰与仲景太阳病,发汗后……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相近,遂用五苓散以试之。
诊断:消渴
辩证:水气内停
治则:利湿行水
处方:猪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桂枝6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日后复诊:烦渴大减,腹胀已和,饮食见增,厚腻苔变薄。守原方再进6剂,诸症悉平。1个月后随访,患儿如常。
按语: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天地相应,始终处在气机升降出入之中。《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人体的升降出人以中焦脾胃为轴心,脾胃属土,居于中焦。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主升清,气机以升为顺;胃主降浊,气机以降为和。脾胃互为表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受纳之功。
医案三十八
罗某,女,8岁。2019年1月15日初诊:身热(体温38℃)4日,丹痧密布,咽喉疼痛。大便4日未行,小便短少,舌苔薄,质红,口渴引饮,脉浮数。
诊断:丹痧
辩证:时邪外感,肺胃热盛。
治则:辛凉透达,清解里热。
处方: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生大黄4.5克(后下),炒栀子9克,板蓝根15克,天花粉9克。
二诊:服2剂后身热较轻(体温37.4℃),腑气亦行。原方去大黄,再服2剂后症状消失。
按语:本案丹痧密布,腑闭不行,乃温邪未彻而热势内盛,故予辛凉透痧,清热通里。方中薄荷、牛蒡子、板蓝根透痧利咽;金银花、连翘、栀子清热解毒;天花粉、大黄增液通腑,使火从下泄。生大黄一味,非实热便闭不可轻投。
医案三十九
宋某,男,17岁。2019年4月14日初诊:自幼尿床,每夜2~3次,夜寐多梦,闹钟催不醒,平日腰酸、头眩、口干、乏力、关节酸痛。
诊断:遗尿
病机: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肺失宣散,肾气不固。
治则:滋阴泻火,宣肺固肾。
处方:知母12克,黄柏9克,生地黄30克,金樱子15克,菟丝子15克,生麻黄9克,甘草9克。14剂。
4月20日二诊:药后未曾遗尿,舌苔薄,舌尖红,脉滑。仍守前方,加赤芍12克,白芍12克。20剂。
5月22日三诊:服前方1个月余,未曾遗尿,夜寐多梦,头眩,下肢关节酸痛,舌质仍红,苔根白,脉弦缓。肾阴不足。再守原方,加二至丸以增滋阴补肾之力。
处方:墨旱莲15克,女贞子15克,生地黄30克,知母12克,黄柏9克,生麻黄9克,炙甘草9克,金樱子18克,菟丝子18克,五味子6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首乌藤30克。
6月12日四诊:近2个月遗尿、夜梦已少,寐中已能自醒,舌、脉已和。照原方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再服14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8个月,无复发。
按语:本案在辨证上抓住腰酸、头眩、口干、夜寐梦扰、舌质红、脉弦滑等症,认为病机是肾阴亏损而有虚火,因此以知、柏、地黄滋肾阴、泻虚火为主。在生理病理上,认为尿液的制约和通调水道的功能,除肾与膀胱的作用外,更须考虑到肺气的关系。肾为气之本,肺为气之主。三焦气化是指津液的气化,水道的通调。下焦如渎,除大、小肠外,即指肾与膀胱的调节水液、排泄尿液的功能。上焦如雾乃指肺的宜发卫气,布散津液的功能。肺气失于宣散,就会影响水液的代谢。方中重用麻黄一味,宣散肺气,可以促使气化运行正常;加上菟丝子、金樱子固涩肾气,下焦水液乃得制约。
医案四十
王某,女,8岁。2019年3月15日初诊:患儿4年来时发作挤眉眨眼,摇头,肢体抽动,伴以喉中吭吭做声,声低力弱。曾被某院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服西药2年,收效不甚明显,因不良反应较大而自行停药,遂来门诊求治。刻下抽动时轻时重,轻则挤眉眨眼,口角喝斜,重则全身肌肉抽动,时而心烦,时而神呆,喉中痰声作响,纳食欠佳,面色黄而欠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诊断:抽动症
辩证:脾虚肝亢,虚风内动
治则:扶土抑木。
方药:钩藤异功散加减。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3克,钩藤10克,陈皮5克,半夏5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炙鸡内金10克,谷芽10克,全蝎3克。14剂。
4月1日二诊:抽动减轻,稍能自控,喉中痰鸣消失,食欲略振,面色转华,苔脉如故。症情既已好转,再从原意加减。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3克,钩藤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炙鸡内金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21剂。
4月22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抽动停作,痰鸣亦已,纳食增加,精神状态好,行为能自控,惟面色欠华,四肢无力,苔薄白,脉细缓。此乃病久正伤,气血未复。拟益气和血,扶正调中,以巩固疗效。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5克,陈皮5克,半夏5克,黄精15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以此方为主,坚持服药3个月,未再复发。
按语: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搐为特点的行为障碍的综合征,此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及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则更为迫切,然而由于脾胃易被饮食所伤,又易因感受外邪而受损,均可造成脾虚胃弱,而影响到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及运化。《幼科证治准绳·慢惊》说: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本案治以扶土抑木,方用钩藤异功散加减。方以六君子汤加黄芪、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白芍、钩藤、全蝎而成。脾胃健则气血足,肝木得以滋养,则肝风自平,故诸症消失。
医案四十一
陆某,男,5岁。2019年9月初诊:因心悸2个月就诊。患儿素体较弱,2个月前患病毒性感冒,治愈后时有低热,心悸阵发,夜间平卧则气短喘促,睡眠不安,时有惊扰,面色无华,容易汗出,纳食尚可,二便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时有结代。听诊心率82次/分,期前收缩每分钟6次,各瓣膜未听到杂音。检查心电图P-R,Q-T间期延长,ST段下移,房性期前收缩。
诊断:心悸
辩证:气虚风热外袭
治则:益气养心之法,佐以清热通络。
处方:党参20克,丹参10克,白芍10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桂枝10克,毛冬青10克,炙甘草6克,三七末2克(冲)。
二诊:症状稍微减轻,早搏4次/分,余症同前。上方继进7剂。
三诊:心悸减少。心脏听诊:早搏每分钟2次。夜寐较安,平卧无喘促,面色滋润,胃纳增多,但仍有汗出,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处方:党参20克,麦冬8克,五味子6克,丹参10克,白芍10克,毛冬青15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鸡血藤15克,炙甘草5克,茯苓8克。
四诊:病情稳定,仅间有心悸,早搏偶发,精神胃纳渐好转。上方继服7剂。
五诊:现无心悸,精神好,胃纳二便调,夜可安睡,舌淡红,脉平。复查心电图无异常。
处方:党参20克,麦冬8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生龙骨20克,当归5克,甘草6克。
按语:本案之发病,因感受风热邪毒,内损于心而起。患儿初患感冒,因治疗不彻底,余邪未尽,低热时发,乃至内犯于心,心气受损,故见心悸阵作,卧则气促;血行无力,血脉瘀滞,则脉来结代;面色无华,容易出汗,脉细而软,为气虚之症。重用党参、炙甘草补益心气;佐桂枝以温通血脉,鼓动血液运行;白芍、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敛汗,汗为心液,多汗则心血更虚;丹参、三七活血祛瘀;毛冬青清余热而兼能通络。全方补中有通,使气阴复而络脉通,故心悸渐平。
医案四十二
于某,男,4岁。2019年3月10日初诊:脐腹阵痛2天。患儿3月8日突然出现阵发性脐腹疼痛,痛剧则翻滚不安,面色苍白,经热敷后疼痛稍缓解,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每次发作持续约10分钟。症见患儿表情痛苦,腹痛阵作,以脐周为主,喜温拒按,口不渴,四肢不温,饮食二便正常。检查:体温36.7℃,面色苍白,腹软,左小肠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诊断:腹痛
辩证:腹部中寒
治则:温中散寒。
方药:养脏散加味。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木香5克,紫苏叶10克,吴茱萸5克,白芍10克,丁香3克,肉桂3克,炙甘草3克。3剂。
二诊:药后腹痛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效不更法,继服上方5剂而痊愈。
按语:本案辨证属于腹部中寒,中阳受戕,寒凝气滞,气血不行。治疗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为法。方选养脏散加减。方中木香、丁香、紫苏叶芳香散寒,调理气机;当归、川芎温通血脉;肉桂、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诸药相伍,使寒邪得温而散,气血畅行,阳气敷布,脏腑得以温养,故腹痛迅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