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方案


诊疗方案优化说明

根据**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专科诊疗方案要求,针对不同病证,采用2016年1月修订的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本病,中医治疗率及临床疗效与上年比较大体相当,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

1、对中医症型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梳理。

2、完善病毒性心肌炎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1月修订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局部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以心悸,胸闷胸痛、气短叹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肢冷,多汗为特征。常继发于感冒、麻疹、痄腮、泄泻等病之后。病毒性心肌炎是西医学的病名,中医文献中尚无特定的病名与其相对应。若以胸闷、胸痛为主者,多归属胸痹范畴;若以心律失常为主者,则可归属于心悸、怔忡;若合并心功能不全时,与心水相似;此外还与汗证、虚劳、猝死等病症相关。

一、诊断

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1999年9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制定。

(一)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Ⅰ、Ⅱ、aVF导联中2个或2个以上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及其它严**律失常。

(4)CK-MB 升高,心肌肌钙蛋白(cTnT 或cTnI)阳性。

(二)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 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2)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病的主要因素为正气不足,邪毒犯心,本证的病位主要在心,证候特点是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故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

1、外邪侵袭

分为:邪毒犯心和湿热侵心证候表现:发热恶风,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肌痛肢楚,或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舌质红,舌苔薄,脉浮数或结代,或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治法:1)清热解毒活血养心,2)清热化湿宁心安神。方药:

偏于风热者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桔梗、牛蒡子、板蓝根、贯众、虎杖、玄参、太子参、麦冬等。也可使用院内制剂抗病毒口服液(柴胡、黄芩、青蒿、板蓝根、薄荷、苍术、贯众、紫草、甘草等),50ML日3次口服。邪毒炽盛加黄芩、生石膏、栀子清热泻火;胸闷胸痛加丹参、红花、郁金活血散瘀;心悸、脉结代加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安神;腹痛泄泻加木香、扁豆、车前子**化湿止泻。

根据徐金星主任用药经验,偏于湿热者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连、黄芩、藿香、苍术、陈皮、石菖蒲、茯苓、郁金等。

胸闷气憋加瓜蒌、薤白理气宽胸;肢体酸痛加独活、羌活、木瓜祛湿通络;心悸、脉结代加丹参、珍珠母、龙骨宁心安神。

2、心脾两虚:证候表现:面色少华,心悸不安,气短胸闷,倦怠乏力,夜寐不安,恶寒肢冷,自汗便溏,纳差厌食。舌淡,苔白而润,脉缓或有结代。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复脉

方药:院内制剂抗悸Ⅰ号(黄芪、党参、当归、茯神、龙眼肉、麦冬、玉竹、枣仁、柏子仁、陈皮、甘草等)50ml-100ml日2次口服,30天为一疗程,体虚多汗者,加浮小麦、糯稻根;心悸、脉结代者,加甘松、葛根;血瘀者加丹参、降香、苏木;夜寐不宁者,加琥珀、灵磁石;如有感冒症状,可同时服用院内制剂抗病毒口服液;平素体弱易感冒者可同时服用抗悸Ⅱ号。

3、心神不宁

证候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胆小易惊,坐卧不宁,少寐多梦,面色少华,或头晕叹气,舌淡红,苔白或如常,脉动数或弦,虚里搏动明显,或起落无序。

治则:养心安神定志

方药:院内制剂抗悸Ⅲ号(黄芪、党参、黄精、桂枝、生地、麦冬、紫石英、龙齿、珍珠母、三七、葛根、甘草等)50-100ml日2次口服,心胆气虚,神不自主者加人参、炙甘草;心阴不足者加五味子、二冬、生地;血瘀者加丹参、川芎;如有感冒症状,可同时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如体弱易感冒者可同时服用抗悸Ⅱ号。

4、肝郁气滞

证候表现:心悸,胸闷不舒,甚则心前区疼痛,善太息,气短,头晕,心烦易怒。舌质紫黯苔白,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

方药:院内制剂抗悸Ⅳ号(柴胡、白芍、枳壳、沉香郁金、瓜蒌、陈皮、远志、甘草等)50-100ml日2次口服,阳虚寒凝者加桂枝、附片、干姜;络脉痹阻,胸痛甚者加苏木、降香;夹有痰浊加薤白、半夏;如有感冒症状,可同时服用抗病毒口服液。

5、心肺两虚

证候表现:心悸气短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自汗,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平时易感冒。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则:补肺益气固表

方药:院内制剂抗悸Ⅱ号(黄芪、党参、白术、防风、桂枝、白芍、黄精、甘草等)50-100ml日2次口服,30天一疗程一般连服1-2个疗程,多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恢复期及体虚易感冒者。怔忡、心悸重者加甘松、鹿衔草、葛根;夜寐不宁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自汗盗汗者加煅牡蛎、麻黄根;便干者加用瓜蒌仁、桑椹。

(二)中医综合治疗

1、中医外治法:

(1)外邪侵袭:穴位贴: 心贴、镇静贴贴于心腧、涌泉穴30-60分钟,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针灸治疗: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用橡皮膏固定,每日按压2—3次。

(2)心脾两虚:穴位贴: 心贴、脾贴贴于心腧、脾腧30-60分钟,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用橡皮膏固定,每日按压2—3次。

(3)心神不宁:穴位贴: 心贴、镇静贴于心腧、涌泉穴30-60分钟,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针灸治疗: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用橡皮膏固定,每日按压2—3次。

(4)肝郁气滞:穴位贴: 肝贴、镇静贴于肝腧、涌泉穴30-60分钟,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用橡皮膏固定,每日按压2—3次。

(5)心肺两虚:穴位贴:免疫贴:贴于肺腧、脾腧、膈腧30-60分钟,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针灸治疗: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用橡皮膏固定,每日按压2—3次。

2、对症选择静点药物。

炎琥宁注射液,磷酸肌酸钠,维生素c等。

(二)护理

1一般护理

(1)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避免劳累。心悸初愈时,不宜做剧烈活动。

(2)合理饮食,注意营养,限制钠盐摄入量。

(3)减少探视,避免感染;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4)保持病室安静,温湿度适宜,以利于休养。

2辨证施护

(1)心阳虚弱、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并给予吸氧。

(2)心血瘀阻,心阳虚弱,脉结代者,应正确测量短绌脉。

(3)心悸时,遵医嘱给予中药穴位贴敷。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的食物。心脾两虚及心阳不振的患儿可常服参芪粥、桂圆粥以滋补心脾,益气养阴。阴虚火旺的患儿可给易消化、富营养、凉润多汁的食物,可常服核桃仁粥以达滋阴降火之功,忌食辛辣化火之物。水气凌心水肿者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饮食有节,忌兴奋性饮料、零食等;少食多餐,忌过饱。

(3)便秘者可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粗纤维素丰富的果蔬,可饮蜂蜜茶等以润肠通便。

4给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给药,用药后注意观察并记录效果及反应。

(2)心脾两虚者中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中药汤剂宜趁热服用。阴虚火旺者中药汤剂宜偏凉服,肾功不全者忌用朱砂安神丸,生脉饮不宜与碱性药物同时服用。

(3)服药期间应少食生冷、甘、肥、厚味、辛辣刺激之品及海腥发物。

(4)药物应与饮食间隔30分钟,哺乳小儿应间隔1小时。

(5)遵医嘱给予中药穴位貼敷后注意观察貼敷部位皮肤情况。若有刺痒、灼热、疼痛感应立即取下敷贴、清除残余药物、清洁皮肤,禁止抓挠。

(6)有静脉输液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输液过快。

5情志护理

(1)患儿保持心情舒畅、心绪宁静以利气机畅达,气血调和,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不良影响。做好精神疏导工作,切忌忧思,解除其思想顾虑。避免七情过激而化火伤阴。

(3)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4)指导患儿及其家属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等。

6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2)起居有常,急性期宜卧床休息3-6周,重者宜卧床半年到一年,慢性期适当轻微的体育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劳复。

注意增进体质,可遵医嘱给予中药穴贴如三九贴,三伏贴、免疫贴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3)指导家长给患儿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控制食盐摄入量,防止食复。

(4)向患者讲解坚持中药治疗的重要性。

三、疗效评估

(一)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标准:



上一篇:抽动秽语综合征诊疗常规
下一篇: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诊疗方案
黑ICP备16005834号-1